怀仁县位于山西北部,其名取自“怀想仁人”,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东城得名。怀仁的自然资源以煤炭和高岭岩闻名,就此形成一个行业——陶瓷业。
怀仁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黑砂石”的矿物质,实际上是重要的陶瓷制作原料,陶瓷学中称之为“大同土”。1959年,地质专家沈永和先生在其《论高岭岩》的著作中,首次将它命名为高岭岩。怀仁高岭岩储藏量巨大,是全国四大高岭岩产地之一。此外,怀仁及周边邻近地区所盛产的长石、石英石、粘土、石灰石等,都是制瓷的优质原料。怀仁位于大同煤田,地下的“乌金”为怀仁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从原始陶器的出现到今天陶瓷产业的形成,从偶然到必然,怀仁拥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陶瓷工匠于此安身立命,创造着灿烂的陶瓷文化。
鹅毛河下游鹅毛口村西北岸,那里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古石器制造场遗址,是1937年由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发现的,贾兰坡三次来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进遗址考查,写出了《山西怀仁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的调查报告,于1973年发表在《考古学报》第二期。报告把石器制造场断代于新石器早期,距今约一万年。报告在文化遗物中提到:发现有三块细泥红陶片,最大一块约10平方厘米,陶质细腻,不含砂粒,表、里有刮抹的痕迹,颜色黄褐,与华北各地常见的仰韶文化的细泥红陶没有明显区别。
1984年第四期《史前研究》中“山西怀仁窑子头的细石器遗址”文提到,距鹅毛口石器制造场仅隔一条小冲沟的窑子头村“东岭”发现了一些细石器,同时发现的除有细泥红陶片外,还采集到灰陶片。(一般灰陶产生于红陶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鹅毛口当地农民在南山坡耕地,犁出一个大陶罐。七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专家在鹅毛口内张瓦沟发现了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烧制陶瓷遗址,(这里把怀仁陶瓷活动上溯到宋代,下推到清代)并证明当时当地的陶瓷业很具规模。当地还发现了一件形态逼真的黑釉盘角大尾巴羊玩具。
下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东岸约七千米,遗址西边台地上有大量的生活用陶瓷器残片,多为盆、罐类残片,以素陶为主。下峪村南二百米处的高坡上,残陶片密密麻麻,俯拾即是。多为三、四厘米的残片。陶片上有多种组合的细纹,也有少许的附加堆纹,粗绳纹极少,多为灰陶,有少量夹砂陶。考其年代上限不晚于西周,下限应在汉代。遗憾的是当地未见陶瓷遗址。但在交通运输未发达的当时,这些陶器是不会由远方运来的。
怀仁县城东15里处陈庄村发现一处较大的东周时代遗址,遗址内土层中有很多泥质灰陶器残片和少量的夹砂陶片,陶片上有细绳纹,器形有壶、盆、罐,最多的是豆。
怀仁县城北20公里处温庄遗址,城墙夯土内仍有很多陶器残片。县境内汉代劇阳遗址内有大量生活用陶器的残片。县城南30多公里的日中城村南有一古城遗址,古城内各种汉代纹饰的陶片,信手即可拾得,还有瓦当。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载:著者1977年考察该窑址(怀仁窑)时,曾采集到白釉、黑釉、酱釉、白地绘黑花、黑釉划花、白釉灰地剔划花、辽三彩、钧釉等瓷片,还有鸡腿瓶残片,多属辽金之物。可见怀仁于辽、金时代为兴盛之地,陶瓷业发达,留有许多遗存。
怀仁窑黑釉瓷器釉质甚精,著名品种有油滴。油滴是黑釉瓷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结晶表现,从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仁窑银油滴碗可以看出,怀仁窑油滴的特点是油滴发育饱满、斑点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
怀仁窑的装饰特色,主要是釉层剔花和划花,黑釉剔划花剔划的是釉层,白釉剔划花剔划的是化妆土,而后再罩一层透明釉。黑釉剔划花出现于宋代,以山西北部的瓷窑常见,怀仁窑的黑釉剔划花是利用黄土釉烧成后的黑色和经过剔划后露出的坯体色以强烈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花形,是一种既单纯又丰富的单色艺术。
怀仁窑黑釉瓷器釉质甚精,著名品种有油滴。油滴是黑釉瓷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结晶表现,从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仁窑银油滴碗可以看出,怀仁窑油滴的特点是油滴发育饱满、斑点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