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瓷窑址分布图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陶瓷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持久的关注和更多的重视,使得我国的陶瓷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古代陶瓷生产大省的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开展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正视和引起高度重视。
山西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丰富的制瓷原料、充沛的水源、优质的烧瓷燃料以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陶瓷艺术成就的辉煌,历史上烧造陶瓷的窑址遍布全境,仅方志史料记载的就达50余处,烧造历史久远,品种丰富。建国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其它主要产瓷省份,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等相比却比较落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山西陶瓷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性的瓷窑调查的全面展开,山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7至1978年,山西省陶瓷史编写小组“调查了省内二十六个县、市的六十四个古窑遗址,采集了古陶瓷标本3万余片(件)……”。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山西境内的瓷窑分布情况及烧瓷面貌,也印证、纠正和补充了史料的记载,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然而,颇为遗憾的是,这批资料至今尚未全面公布。进入21世纪,山西的陶瓷保 护工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但仍旧停留在初步的调查发掘阶段。
截止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山西瓷窑遗存约有20余处,依资料发表的先后计有:大同青磁窑、介休洪山窑和南街窑、太原孟家井窑、霍州陈村窑、浑源古瓷窑、界庄窑、青磁窑、大磁窑、长治八义窑、盂县磁窑坡窑、交城磁窑村窑、怀仁小峪窑、鹅毛口窑、临汾龙祠窑、峪里窑、晋城柳树口窑、朔州峙峪窑、临县招贤窑、平定柏井窑。其他资料中除上述所罗列之外,还见有河津北午芹窑、河曲阳坡泉窑、阳城窑畔沟窑、兴县炭烟沟窑、乡宁西坡窑等。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山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器物品类齐全,色彩绚烂,装饰技法多样。山西陶瓷烧造始于唐代,发展于宋,金元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清延续烧造,一直持续至民国,前后历经一千余年,绵延不断。从釉色来看,以黑釉和白釉瓷为主,青釉、三彩、红绿彩、白釉黑褐彩、黑白釉、酱釉、茶叶末釉、黄釉、绞胎、绞釉(包括绞化妆土)、窑变(油滴、兔毫等)、钧釉、绿釉、琉璃、珐华、孔雀蓝釉、青花等兼而有之。装饰技法上,素面、画花、剔花、刻花、划花、印花、镶嵌、堆、贴、镂、雕无所不用。器物器型包罗万象,碗、盘、罐、瓶等生活实用瓷最为大宗,瓷塑类生活玩具常见,瓦、脊饰等琉璃建筑大量生产,佛像类瓷塑也有。匣钵、支垫具等装烧工具和窑炉遗存多有发现。瓷窑遗址的调查发掘,只是资料收集的过程,对发掘资料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才是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大同青磁窑丰富的瓷片遗存
霍州陈村窑细白瓷标本
山西陶瓷研究成果
关于山西陶瓷的综合性研究文章并不多,水既生先生可谓首开山西陶瓷研究的先河,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一文中,水先生通过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获得了山西古代陶瓷的坯胎装饰、釉面装饰和彩绘装饰三个方面的装饰技法。1984年发表的《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文章中结合窑址标本,系统论述了山西古代烧瓷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窑具,以及山西古代瓷器的装烧方法。这也是学术界对瓷器装烧工艺方面的最早论著之一。《山西古窑址中所见黑釉剔划花瓷器》和《山西古窑址所见油滴和兔毫》则是对山西某一类产品的综述。《山西陶瓷考古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首次从考古的角度,提出了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其它所能见到的文章中,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对某个窑址中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研究;对不同窑口间相似品种的对比研究;对某一陶瓷品种或某类器物的研究;对某个时期陶瓷的研究;还有对山西陶瓷的科技测定研究以及综合性研究。另外,有关山西陶瓷的研究专著至今唯有1984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美奈美联合出版发行的《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和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西卷》。两本著录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和遗址出土的陶瓷及标本,只是前者收录资料较后者要少,多陶瓷碎片标本,后者侧重于完整标本的收集。前者还收录了现当代陶瓷研究所复原工艺后生产的仿古瓷器。另外,2013年由故宫博物院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山西、甘肃、内蒙古卷》中,收录了故宫历年来考察山西窑址所采集到的精品标本,为山西陶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尽管山西陶瓷的研究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山西陶瓷研究保护进展
纵观我国陶瓷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结合文献对窑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整理及成果公布阶段;第二阶段,是对陶瓷的综合深入研究,包括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时间、或某一类陶瓷的探究,不同地区间相似面貌陶瓷的对比研究,对陶瓷的物理性质、成分等的科技分析研究等;第三阶段,是对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工艺复原,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的探索实施。目前,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浙江南宋官窑、江西吉州窑、湖南长沙窑等诸多瓷窑,已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保护工作,第三阶段的工作已开始实施或持续进行中。而山西陶瓷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还比较薄弱,仍主要停留在对窑址的考古调查、试掘的起步阶段,所发表的资料皆为简报形式,发掘报告专著至今为零。这也是山西陶瓷文化保护的主要不足之处。此外,保护中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突出问题。首先,保护力度不够,多数瓷窑遗址遭受破坏甚至永久消失。山西古代遗留下来的窑址大多位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给保护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自然的风雨侵蚀,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如火如荼的城乡基础建设,日益猖獗的盗掘活动,使得窑址遭受严重破坏,瓷窑遗存被埋入房屋道路之下,大量珍贵的陶瓷标本被盗卖,瓷窑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丢失甚至消失殆尽。
太原孟家井窑址出土的口哨
目前,山西的多数窑址,尤其是名气较大者,破坏最为严重,地面遗存遗物几乎荡然无存。上世纪90年代,太旧高速公路修建,平定柏井窑惨遭破坏,现已难觅踪迹。临近的盂县磁窑坡窑早已深埋于农田之下。在城市建设中发现的晋城泽州窑址和介休南街窑址,永远地消失在铲车的挥舞中。类似的悲剧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演!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已公布七批次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西仅有介休窑和霍州窑两处瓷窑遗址入选,且都为2006年第六批才公布,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保遗址数目仅占总山西瓷窑遗存数目的1/5,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足,由此可管窥一斑。
盂县磁窑坡窑址远眺
太原孟家井瓷窑遗址倾圮的窑炉
其次,传统制瓷技艺正在逐渐失传。解放后,中国陶瓷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各地成立了陶瓷研究所、陶业公司,有专门的课题小组,负责传统制瓷工艺的复原和科技研发创新。当时山西省内的山西省陶瓷公司、雁北地区陶瓷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积极探索,遵循传统制瓷手法,成功复烧出了包括油滴、兔毫等在内的各种陶瓷品种,并获得了胎、釉的配比,烧造温度等珍贵的实验数据,创烧的陶瓷新品种还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烧瓷观念的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逐渐遭到淘汰,陶瓷公司和研究所也大多改制或倒闭,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制瓷技艺面临濒临失传的局面。此外,一些制瓷老艺人或传统制瓷文化传承人的退休和相继离世,也使得古代陶瓷文化遗产陷入后继无人的绝境。笔者在调查山西瓷窑的过程中,于2008年在太原孟家井结识了已近耄耋之年的制瓷艺人宋只河师傅。宋师傅自小随父辈来到孟家井开始烧瓷,据宋师傅讲述,他们烧制的陶瓷从取土、制坯、装饰到入窑烧造,每一步工序都沿用了父辈传承的烧瓷技法,依照旧法,古老的制瓷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因瓷厂倒闭而歇业。地面现存的两座废弃馒头窑,便是宋师傅他们烧造瓷器时的窑炉,是在老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笔者曾在窑床一角采集到两件叠落在一起的民国时期的青花碗,最下面用碗式垫钵支垫,碗坯口朝下叠烧,器坯间以垫砂间隔,这是采用了古代的筒式匣钵内多件叠烧的装烧工艺。遗憾的是,宋只河师傅现已作古,同他一起作瓷的艺人或搬迁他处,或已过世,传统技艺逐渐失传,留给世人的只有倾圮的窑炉和累累残瓷碎片。目前,山西省唯一的传统手工技艺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于2006年,以平定张聪父子为申报主体的“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遗产编号Ⅷ-10)。
河津吕氏祖传琉璃工艺厂复原的琉璃制品
最后,山西陶瓷实物标本收藏分散,破坏了资料的完整性,不利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目前,山西陶瓷标本主要收藏在各大文博单位,少量的流入学者、文物贩子等个人手中。主要的收藏单位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山西省陶瓷公司以及山西省内的各市县文博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标本主要为1962年和1977年间,由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先生等老一辈陶瓷大家调查所得,因调查时间早,遗址保存较好,遗物比较丰富,所以这批资料中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标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是收藏山西陶瓷标本最多的单位,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基本摸清了山西主要瓷窑的烧造面貌。山西博物院保存了山西十余处主要窑口的标本,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李勇、王爱国先生采集所得,其中不乏精美标本。山西省陶瓷公司(现为山西省玻璃陶瓷工艺公司)收集的标本,是1977至1978年间由山西省陶瓷史编写小组考察所得,几乎涵盖了山西境内分布的所有瓷窑品种,是目前保存山西陶瓷标本品种最全,精品最多的单位。山西的陶瓷标本分散各处,大多未经系统整理公布于世,不利于对陶瓷烧造面貌的完整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在发掘资料匮乏的现状下,这些资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
原山西省陶瓷公司(现为山西省玻璃陶瓷工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