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生辣感






[日期:2014-06-05]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习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同其他陶瓷相比,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定瓷泥料炼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以此拥有无可比拟的区域特色。凡成瓷器物,总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与那种圆熟、甜媚、滑腻、松绵形成不可调合的鲜明的对比。

    定瓷原料的制备,在古代是经过手工粗碎,槽碾细碎,随后,澄浆人池等一系列程序。尽管这笨拙的方法极具原始性,但过120目筛,仍无筛余,与现代化机械操作所练制的泥料细度基本一致。可见,原始的原料制备工艺同现代的机械化制备已达相近程度,说明古人泥料炼制之精到,是令人惊讶和难能可贵的。

    由于古代定窑生产,不论是拉坯成型的器皿类,还是靠印坯成型的工艺品类,对泥料的可塑性要求均很严格。常见有花口盘、碗及瓶、罐口沿,均为在拉坯机上随手作成,这种边口的处理,有的呈180度翻转,哪怕是360度,都能随意而成,没有丝毫的纹裂和折断痕迹。除可塑性外,就是拉力大,骨架性强。凡作器物,50cm内大小高矮均能按要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而不至瘫倒。基于此,拉坯时能把器物坯体作得很薄,几乎近于成品程度,修坯只不过是对大型体所表现的风格及外观进行轻微处理而已。这同拉坯不能一步到位,而其形靠大幅度层层修坯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对后来成形率的提高获得了一定的保证系数。诸如此等,使生辣感显得十分鲜明。

    烧结温度高,器物成型胎质坚密。在古代,定瓷烧成温度相对是高的,以有玉质磬声美名遗世。根据对古代定瓷残片烧结温度的测试,可达1270℃一1300,基本与现代的白瓷的烧结温度成一致,或略低于今天定窑烧成温度。

    从定窑遗址捡来一块瓷片打开看瓷釉断面,非常锐利,尤以釉茬最为惊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人有一种习惯,凡作一些木器家具和锤镰木柄时,常在遗址捡点瓷片来进行木柄拉光。用他们的经验讲,这种瓷片比玻璃及其他的瓷片要耐用得多。此亦充分表明定瓷釉质坚锐。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是辘轳旋转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