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印花工艺的历史渊源






[日期:2014-08-18]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北宋定窑是印花工艺的成熟期,当时定窑具有较高烧制水平。花纹清晰度高,印面平整。无局部虚化,器壁薄厚一致。最能体现水平的绝活是边沿周正,周边雷纹摆列清楚,唇口匀圆无残缺,堪为完好之物。

    印花工艺的形成,促使了定窑花色品种的齐全,并作为领头雁叫响了整个窑区,民间窑也争相追逐。工艺流程是做好印花产品的基本条件。在宋代官民窑同步发展的时期,官窑以丰富的经验及华美的装饰力夺定窑印花技术之先声,居于龙泉镇(今北镇村)法兴寺处便是官窑生产基地。印花纹饰多见为龙、凤、牡丹、鱼纹等,设计工巧,印纹清晰,技艺精湛,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凝结了宋代印花艺术的雅典风范,奠定和开拓了定窑印花工艺的基础和新领域,撑起了印花艺术这块精彩的天地。

    定窑印花的发展过程与其他新生事物成长发展一样,历尽万苦千辛。而获成功之后相伴而来的是蜂拥而起,官窑作为产业龙头如云逐月,气势恢弘。在民间能工巧匠的主持下,相应技术也日渐成熟,日用市场上民窑印花产品崭露头角。北宋中期业已形成气候。当然民间窑势必难于超越官窑的技艺与设施,另外民间工匠的艺术水平难以与宫廷工匠相抗衡,其明显不足为构图缺乏严谨,常见有纹饰的罗列和重复,缺乏构成美以及图案形式中的均衡与对称美。在制作工艺中常见有边沿的残缺和器壁的不匀等,包括外部修整都表露着简陋的民间设施和粗糙的技艺痕迹。

    到了金代,人们从战后得到喘息并重整家园,在金朝政府的鼓励下,定窑复归生产,印花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虽艺术风范上稍见逊色,但精工制作上却美之有加。曲阳文物保管所藏有四件金代陶范,均系民间器物。由此可略见一斑。

    定窑印花,集工艺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广受人们的喜爱。从工艺上讲,具有先进性,优势是陶范可以连续使用,便于批量生产,以此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艺术上讲,具有完美性,经过构图设计和艺术取舍,以严谨手法通过预制陶范而再现于瓷器上,有回味,多倩丽,可登大雅之堂,可自誉茅屋柴扉。

    在宋代为什么印花产品较少,且佳器更少,其实当时印花生产窑场并不少,可以说凡有生产花瓷的窑场均不乏其印花工艺制作。原因是印花产品成功率太低,每道工序的破损率太高。按前段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印花产品生产形势测算:在半成品阶段,即拍印到修整,约破损50%--55%,主要表现为纹样局部模糊和纹裂;施釉破损10%--15%,主要表现为薄厚不一,边口不整;烧成破损15%一20%主要表现为变形、火刺。这样算来,印花产品真正成品也只10%一25%。

在宋代,印花其破损率恐怕与此相差无几,尤其一些民间窑场,在生产工艺尚不完善和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则更难预料。难怪在古定窑址所见印花残片比例并不大,原因是半成品破损率太高。

所以,定窑印花产品的突破,首先是一系列工艺的完善,重在半成品阶段,加强工艺改革,以及后道工序的严谨操作。令人神往的是印花工艺在未来可由机械化替代。印花产品本来就属规整庄重一族,最适于规模生产,这是它最终能走向张扬自我的一个优势。定窑果欲再现当年繁荣,走向民间、走向世界,印花工艺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生力军。

注:定窑恢复以来,一直未中断对定窑印花的研究和探讨,作为一大研究课题,由定窑艺术研究专家、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总工艺师、高级工艺师和焕主持研究完成的《定窑印花工艺研究及产品》已于2000年通过保定市科委鉴定,并获科技成果二等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