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代定窑形制风范的形成






[日期:2014-08-04]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宋代是定窑发展的成熟期,尤其整个北宋,定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时已由早期品种的单调化发展到拥有盘、碗、枕、碟、洗、盏、托、瓶、罐、壶、钵以及炉、枕、薰、奁等器物,造型可谓丰富至极。明·高濂《遵生八笺》:定窑者乃宋北定州造也。……其所造器皿,式多工巧,至佳者如兽面彝炉、子父鼎炉、兽头云板脚桶炉、胆瓶、花尊、花觚,……瓶式之巧百出,而碟制万状。赖于北宋政治稳定,国家强盛,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定窑更以大批量多品种之生产规模极大地满足着国民生活之所需,并在其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形成了自家特有的形制风范。

    1.瓶、罐等立件产品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否为适合国民欣赏意识,定窑在这种产品设计中,借鉴并顺应了宋代文化这个内涵,在器形设计中起到了继承、发扬及导向作用。宋代文风一变隋唐豪放雄浑之体格,而更多的尚于明快简洁,逐步形成宋代俊健朴素的文风。定窑形制同样在潜意和变化着原有模式,改进变幻着自我的设计个性。以北宋梅瓶为例:小口、短颈、丰肩,以下渐渐收敛,形成小底、圈足。整个瓶身曲线娇而健,体态修长而立足稳定。这种形制的出现,大胆地打破了唐、五代时期的设计思想,敢放敢收,尝试和把握设计艺术中的弄险趋向。然小口、小底形成上下顾盼照应,引起人们对秀丽的向往和体味,使形制具有高峻感和神逸感。

    关于瓶、罐立件产品的器壁设计,是在保证形制前提下,对各部位,尤其是口与足加强支撑力和抑变力。支撑力的加强办法是增厚器壁,使更具有负载功能。梅瓶等立件产品,尤其是修长的较高的器件,底部器壁厚度要超过上部或口部的一至二倍。只有这样,器物在烧成过程中才有可能得以成功,而且置于厅堂或书房才具有稳定性。

这是北宋定窑早已发现的形制设计奥秘,也是当代陶瓷生产所必备的常识。

 



盘的造型设计

    2.北宋定窑盘、碗的设计思维。北宋定窑是突破形制规范而走向新颖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对定窑冲出海内、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定窑盘、碗形制的创新同其它产品一样,仍以简洁俊逸为设计盘的造型设计方针。在唐、五代盘、碗的基础上尽可能缩小底部直径,使大底变为小底,玉璧底改为圈足。在一般情况下,一只盘或碗的底足约占口径的1╱2或者2/5,在唐、五代,这样的设计较普遍,能为社会所接受。北宋定窑大胆的改革,使底足直径由原1/2改为不足1/3或1/4。在盘、碗深浅(即高)的设计上,遂由浅盘改为深盘,线形由斜卧变为直立。这样一来,唐、五代本来浑厚拙笨的盘顿时秀健俊逸起来(见图),加之北宋釉与坯的改良及其他工艺的辅助,北宋定窑确乎风靡当时。



碗的造型设计

    底足是如此,而北宋定窑盘、碗口部更是体现其精神的关键之处。唐、五代盘、碗唇口圆滑而较厚,缺乏气质和艺术感。北宋定窑盘、碗口部处理,则是在器壁较薄的情况下形成的。首先它去掉了唇的厚状,由薄沿而取代;同时剐釉露芒(芒口),使薄唇更显得神气俏丽。根据需要,个别作成花口状。五代时多为四花口,宋以来多为六、七花口不等。盘、碗形制设计,至北宋已形成科学的设计规范,要求是按产品形制和计量大小规定设计厚度。为使产品在窑体内具有较强的抑变能力,增强其成型功能,形制的口部和足部一般要求薄一些。由圈足始向边沿渐趋由厚而薄,目的是座底部位需有强力支撑;上部薄是为减轻底部的负荷,两相照应,目的可达(见图)。基于这种设计思维的奠定,北宋定窑一应产品形制皆出现根本性变化。注目北宋玉壶春瓶、龙首净瓶以及龙、凤盘、莲纹碗、鱼纹钵等都出落得清秀文雅,冠绝一时。俊逸简约的线形变化形成北宋定窑形制壮美爽健的阳刚之气,建立起承前启后自我超越的形制设计机制。定窑陶瓷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侧面,这一形制艺术典范的形成和衍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定窑的发展,并以此成为一方陶瓷至尊,形成波及四方而影响深远的定窑系,先导了宋代封建王朝陶瓷制造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定窑形制美的确立在广泛为社会各阶层接受欣赏的同时,更从根本上触动着朝廷上下之官僚阶层审美意识的转换与更新,更以强大的艺术思维,把这新的成功耕种于华夏陶瓷沃野,启发着后人对未来定窑形制的创新认识与追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