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当代定窑工艺研究——修坯的艺术






[日期:2014-06-24]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定窑陶瓷,除拉坯产品外,不论是传统印坯,还是注浆工艺,凡人物、器物及一些工艺品等都需要对造型与花纹进行修整,以使达到艺术形象的完美性。所以修坯任务第一便是强调用刀准确,艺术意识敏锐。它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切除剔去的是病灶,保留保护的是健康肌体。故此,定窑修坯艺术旨在保证造型装饰的完美基础上进行主观能动发挥,来不得丝毫虚张声势和轻举妄动。

    当代注浆工艺产品和传统印坯产品都或多或少留有生产工艺中的操作痕迹。尤其模型工艺所呈现的粘接缝和模具缝,使造型本身无疑产生模糊现象,这就需要修整。修坯重在艺术思维的发挥和用刀精微,更希望修坯手本人就具备雕塑技能。这就会自然准确地把握产品的造型与纹饰的艺术风格,以顺畅得当地发挥其修坯艺术劳动。修坯高手,能把本来不整的印坯件或注浆件修整得完美无缺,而拙手也只能事与愿违。按艺术准则和产品要求,修坯手均需作到手脑并用,心达于手,手达于坯,形成三者统一。其中还要读些艺术方面的书籍,接受一些姊妹艺术间的理论,多发挥自己潜在的艺术功能。通常在修坯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时在自己学习领悟中迎刃而解,而不是死板地去照搬教条或去比猫画虎地效仿一种形式。

    在一些注浆花纹中,均包含着修坯艺术技巧。刀具修刻兼以用水抹布、海绵、砂布擦等,都需慎重。这类产品往往使之做到轻重有序,避重就轻,方可做到万无一失。

    水抹也属一种修坯艺术,造型功能也同时蕴含其间。什么部位该擦,以表现光面;什么部位不该擦,不能擦以保证风格。擦轻处,擦重处,随处需要艺术思维和用心定夺。

    保证原造型纹饰的完美是其义务,把模糊不堪的局部进行有效的处理是其权力。怎样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双重职责,手中的刀具、水抹布、海绵等负有庄重的使命和责任。不同的产品赋予不同的修技,保留不同的风格特点,修坯者首先要清楚。同一产品器壁如果不一,修坯过程中尽量给以恰当的均衡,严格艺术规则,保证风格基本统一。

    用砂布或海绵干擦或湿擦器物内部时,注意用手捏住外型不能随意挪动,不能里面海绵、砂布转,外部捏坯的手也转,等里边擦好了,外部纹饰也抹平了。这样做会把修坯艺术歪曲到最坏的地步,是修坯技艺与方法的脱节。

    定窑注浆工艺品可以动用刀具、海绵、毛刷、砂布等,而拉坯工艺品及仿古品则不允许进行任何方式的处理,且不允许专业人员或无关人员随意取放、挪置。因为拉坯产品外部纹饰,无论印花,还是刻花最容易受到破坏,稍不慎就会把最精神最具闪光的部位抹掉。必须改变这种属于艺术与意识上的模糊观念。我们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确切地讲它是一种艺术品。记得在一次业务谈判中,一位先生提出定窑艺术品价格计算问题,说是一件艺术品卖价这样高,它总共用多少料,用几个工,缴多少税,总成本是多少,应获多少利润等等。这种把艺术品,尤其名人名作庸俗化的不止一例。试问齐白石的一张国画卖价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而这一张画总共用多少纸墨?用多少时间?看来艺术品是无价的。既然是艺术品,就必须赋予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由来,自然和我们的艺术劳动程度分不开、与艺术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密切关联。严格地讲,并非所有的人创作的都可称为艺术品。我们是赫赫五大名窑的后裔,我们拥有自己的艺术品风姿,有自己的名家队伍,我们应当为历史创作不折不扣的艺术品。试问这样的历史重负,岂任我们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修坯有多种品种,修一般器物及艺术品,有些过失往往不易被人鉴识,好象能蒙混过关。而修人物则不然,人物形象,尤其五官与手足,都是人们熟悉不过的东西。比如衣褶疏密均由姿态倚正而形成,应适当保持线条的深浅表现,在充分焕发人物精神风貌情况下展示修坯艺术。但也经常见到一些作品,把人物衣褶用刀刻得很深很深,说明白一点,已经深深地刻进肉里去了。多亏是陶坯人物,不是真人,否则早已把制作者逮捕判其凶杀了。

    人物的衣服着于人体,是一种内质精神与外在修饰的艺术劳动过程,或锦衣,或轻纱,或棉袄,要求重于质感,讲求神致。虽然不属于创作行为,而总归属艺术劳动过程,不能坐在那里刻板地修,而是有发挥性地边修边思。想其模糊处的衣纹形象,想其裸体与着装的不同处理方法。说是修坯,实则靠动脑筋,去使艺术品更加完美。

    坯子上的花纹非常小气,碰不得。稍不慎就要失去固有精神,导致一种艺术遗憾。修坯不能把花纹修成残枝败叶,不能把人物修成五官不整。修坯就像化妆师,目的在于美化器物和人物形象,不是在丑化和诋毁它。

    修坯是一种艺术劳动,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重复过程,但究之仍属于一种艺术思维活动。一个艺术家往往是在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过程中而不断修正和充实自己。没有早期学习和重复,就不可能产生未来的大艺术家。齐白石是声蜚世界的国画大师,而最初入门却是靠临摹《芥子园画传》。用了老大功夫,掌握其精神实质,锻炼了腕力、画法与神韵气质,锤就了齐派风范。到今天,芥子园画谱从某种意义上说尚不及齐白石先生名气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