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
明清时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紫砂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莲花式洗 明 高7.1cm 口径19.3cm 足距10cm
洗呈盛开的莲花状,底下承以三个乳凸小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乳浊不透明。
明代宜钧陶器的釉色较丰富。此莲花洗为纯正的天蓝色。
宜兴窑仿古铜纹尊 明 高15.2cm 口径15.2cm 足距15.4cm
花囊撇口,粗长颈,短腹,圈足。颈部凸雕饕餮纹,颈两侧置对称兽头长鼻耳。紫砂胎,外罩乳浊的天青釉,釉汁肥厚。
花囊与花插用途相类,只是口部较花插粗大,可以容纳数量更多的花枝,实用雅观。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明 高8cm 口边长8.6cm 足边长4.3cm
渣斗呈方形。撇口,阔颈,鼓腹,圈足。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仿钧天蓝色釉,四面正中对称位置有凸起弦纹,四角呈委角状。
宜兴窑桃式水注 明 通高11.9cm 腹径12cm
水注为横卧桃形,一侧以雕琢枝干为柄,另一侧的桃尖处开注口。胎质灰白,胎薄体轻。通体施仿宋钧窑天蓝釉,灰蓝色釉地中密布白色、橘黄色的斑点。釉层较厚,开片细密。无款识。
水注色调淡雅,造型设计巧妙,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别具匠心。
宜兴窑明、清时期生产的仿钧产品俗称“宜钧”。宜钧胎有白色与褐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白泥制成,褐色胎用宜兴紫泥制成。釉色以天青、天蓝等色居多,以灰蓝釉最为名贵。
宜兴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明 高28.1cm 口径4.9cm 底径14.2cm
瓶小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近足处外撇,平底内凹。通体施月白色釉,釉质细腻而光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腹部凸起莲花纹。无款识。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明 高24.5cm 口径2.4cm 足径7.6cm
壶呈曲颈鸠首式,肩颈处凸起弦纹一道,扁球腹,圈足。曲颈中部有唇边入水孔。深紫色砂泥,外罩纯净的天蓝釉,釉汁匀净,光亮宜人。
晚明时期宜兴窑开创紫砂挂釉器,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明代宜均也称欧窑,《陶说》记载:“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这件天蓝釉鸠首壶造型优雅,釉色纯正,代表了明代宜均制作的最高水平,除清宫旧藏以外,未见有其他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