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的大量陶瓷器,从历史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造型多样的铅釉陶、鲜艳夺目的唐三彩,有质朴典雅的原始青瓷、东汉至明清时期各类素净莹润的单色釉瓷和色彩华丽的彩绘瓷器……其年代跨度之大、品种之多,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史。
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
1960年安徽萧县花家寺遗址出土,此鬶是花家寺遗址中发现的较为精致的陶器。
原始青瓷尊 西周
原始青瓷鼎 西周
1965年安徽屯溪西郊土墩墓出土,此器造型小巧玲珑,规整独特,可能只是一种随葬明器。在屯溪土墩墓出土的一百余件原始瓷器中,仅发现一件。
印纹陶瓿 西周
1965年安徽屯溪西郊土墩墓出土,西周时期的瓿多仿青铜瓿的造型。进入东汉以后,陶、瓷瓿已不再流行,为罍所替代。
原始青瓷盂 西周
原始青瓷虎形器 春秋
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西郊出土,其用途说法不一,也许与后世的虎子有某种渊源关系。
青釉刻花陶壶 东汉
1960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灰红色胎,胎质坚硬,青灰色釉仅施至腹中部。此种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大约在700℃即开始熔化,是一种低温釉。铅釉陶器制作的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青瓷辟邪 西晋
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此辟邪似狮而带翼,呈昂首蹲伏状,器身刻划、印贴胡须鬃毛、兽尾,背有一管状流,通体施青釉。造型生动,釉面匀润光亮,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为西晋青瓷中的佳作。
青釉贴花罐 南朝
1982年安徽省寿县出土,是南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寿州窑黄釉注子 唐
1959年安徽泗县出土,寿州窑黄釉注子除造型工整,制作精美外,其最具特色是纯正腊黄的釉色,且釉面光滑匀净。这是缘于在施釉前先上了一层化妆土,又称“瓷衣”,它掩盖了胎骨的粗糙,起到了美化瓷器釉面的作用,因此寿州窑的黄釉产品在唐代的瓷器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守门按盾武士俑 隋
1973年安徽合肥郊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墓出土,此俑出土于墓中,为研究隋代的墓葬习俗和陶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长沙窑狮形镇纸 唐
1953年安徽合肥出土,是长沙窑釉下彩绘陶瓷的典型作品。
白釉梅花口碟 五代
1958年安徽肥西出土,此器物造型颇具特色,是五代白瓷中较精细的一类。
三彩三环足盘 唐
此盘外为黄色釉,内为黄、褐、绿三色釉,配以模印六角形图案,色彩斑驳.鲜艳夺目,为三彩中之精品。
白釉碟 五代
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墓出土,五瓣花形口,造型规整,瓷质细腻,是研究中国五代白瓷具有可靠纪年的宝贵实物资料。
青瓷鸟埙 唐
1984年安徽繁昌出土,埙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等,以陶制最为普通,青瓷鸟埙少见。
三彩龙柄壶 唐
1958年安徽省芜湖市出土,造型庄重,装饰生动别致,胎色微黄,釉色美观雅致,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注子 唐
1965年安徽省濉溪县出土,长沙窑始烧于唐而终于五代,产品行销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扬州是它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与扬州毗邻的江淮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常有长沙窑瓷器出土,且多为上乘之作。
寿州窑青瓷龙柄壶 隋
1974年安徽省长丰县孙庙乡出土,寿州窑窑址在今寿县,它始烧于南朝,盛于唐,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
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温碗 北宋
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墓出土,是景德镇窑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
绿釉狮盖香熏 北宋
康津窑青瓷龙纹罐 十二世纪末
1960年安徽省滁县出土,此器为朝鲜康津窑产品,俗称“高丽瓷”。高丽青瓷是在我国唐代越窑和宋代汝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时期,高丽青瓷的造型、纹饰、釉色及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景德镇窑青花盘 元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为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精品。
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 元
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明陈闻墓出土,为龙泉窑的精品。此器虽出土于明代墓葬,但其形制、纹饰和釉色,都具元代瓷器的特征。
景德镇窑釉里红盖罐 元
1959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此罐的纹饰虽晕散,但内容尚能看清,其釉里红色鲜艳,实为难得。
繁昌窑青白釉葵口高足杯 北宋
1984年安徽繁昌西郊宋墓出土,高足杯是繁昌窑影青瓷中较典型的一类器物,造型秀美,并无过多装饰花纹。
萧窑白地褐花四系瓶 宋
1965年安徽淮北出土,此瓶是安徽萧窑烧造的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繁昌窑青白釉荷花形杯 北宋
繁昌窑青白釉托盏 北宋
青花葡萄纹折沿盘 明永乐
蓝釉白花盘 明宣德
五彩云龙纹碟 清康熙
青花八卦纹盘 清雍正
盘内心绘太极八卦图,四周环绕折枝莲花,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造型规整,纹饰秀丽,堪称官窑瓷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