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社会区分为私人领域、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四个运作空间,那麽,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就取决于这四个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依照某些东方宗教的理解,文字是进入内心世界的一种妨碍,而目击、亲睹等才是进入境界的本真途径。
博物馆具备一种启蒙和民主化的价值。有许多艺术品原本属于皇室、神殿和私家等的内设或密藏,是民众无以接近的神秘之物,博物馆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象。
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事实上是“没有围墙的”景观,是大多数人可以亲历的对象。
即便在今天也仍然有必要将一些顶尖的艺术品从某些禁地中“解放”出来,博物馆的建制为我们接近最炫目的艺术杰作提供了既有的、最大的可能性。博物馆的照明条件以及与其它的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参证、比较等便利,是历史、艺术爱好者的福祉的所在。对藏品进行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解读、欣赏和诠释,博物馆使人们多样化地看待艺术品成为一种确凿的现实。
我们并不只是在博物馆里寻找那种固有的、历史性的意义,而只能说是在感受、印证和阐释一种需要不断深掘的意义,这与其说是一种结果,还不如说是一种过程。或许艺术本身就要求这样的自觉,也只有在这样的觉悟下,我们才会对艺术品的意义有一种真正的乘之欲往的体会。在这一意义上说,博物馆宛如一种欣赏、诠释问题的触媒,或一口需要不断诉诸理论深究的古井。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古代雕塑展厅
博物馆的任务是在那些孤立的作品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博物馆的功能似乎有一种僭越的色彩,它表明了“展示”本身的诠释性意义和功能——不是通过话语,而是通过行为:“集中”与“给人看”,从而改变作品原初的存在方式,使孤立状态变为交流、呼应状态;它还隐约地表明了对孤立状态的拒斥、对一切试图使事物处于孤立状态的用心的揭露。
博物馆着眼于使个体汇成一个新的整体,从思想文化空间的变迁的语境来看——这种角度和立场是具有正当性的,通过出版、展出、言说——意义从中而产生,建立自由的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
起源与发展
博物馆首先是用于保存、展示和研究具有文化意味的事物的机构,但日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功能。其基本功能包括修复和保存受到破坏的文献和实物,收集标本和通过有组织的研究而获得新知识的成果。博物馆成为一种经验知识的框架,使学者们的成果汇集起来,对排列混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否则这些物品将是难以理解的。
博物馆常常被理解为大千世界中遥远的国度的微观缩影。它通过学术性关注、平等主义教育,与向公众开放的民主权利同样重要的是启蒙主义对教育功能的强调。
博物馆作为一种体现平等主义宗旨和国民的永久性事物的象征,以及天然的公共性质、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中立性”和社会与文化的持久性的象征等观念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心灵。
博物馆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培养审美趣味的学习,提高人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人类进步的实现,有赖于从过去的和永恒不灭的知识中体现出来的真理中吸取营养。
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经验原则对于博物馆的概念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以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为目的的收藏、展示品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子孙后代着想的对藏品的永久性保存。
博物馆与公共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雕塑展厅
哈贝马斯说:在古希腊人看来,公共领域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因而和必然王国、瞬间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只有公共领域出现的一切,才能让所有人看得真真切切。
我们建立了小小的博物馆,但是,我们从私人空间进步到了公共领域。我们的活动也脱离了私人的范畴,也脱离了私人的意义。我们立足于不受公共权力管辖的私人领域,它却跨越了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业。
我们博物馆是萌芽之地,提供一个活动空间,采取平等交往,以公开的姿态进行讨论。希望我们的博物馆是公共性的载体,是公共理性精神的摇篮,让公共性的传统意图得到保护。也促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相互融合,增强交往管道,维持公共性原则的中立特征。
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开放的场合,即公共场所和公共建筑,它们和封闭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公共关系和共同努力——“公共劳动”——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公共性。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每个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作为一个共有的世界,公共领域可以说把我们聚在一起,又防止我们彼此竞争。使大众社会难以忍受的是人群之间的这个世界已经丧失了使人们相聚、相连又相离的力量。
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比方说它的客观性,它的中立性,由这个空间派生出来的精神文化活动,比方说文化的交流,自由的交流,还有这种公共交往的可能性。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藏品向公众开放,这种开放的真正的背景是平等主义。
真正建立一种开放的馆藏研究机制。目前这种由收藏单位垄断学术数据的状况是极端非理性的一种垄断机制。作为公共机构的收藏者好像在它不作研究的情况下就不愿意让其它人捷足先登来研究这些材料,这对于社会公共资源是个非常巨大的浪费,而且从公民的眼光来看也是一种犯罪。
浙江省博物馆 古代陶瓷展厅
博物馆的状况和思考
美术馆、博物馆事业的出现,是人类的历史进步,就是说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的出现,大部分是从皇家或者宗教私人的、高度集中的、高度封闭的、高度知识化的和高度垄断的收藏中解放出来之后,从资本主义是上升阶段到皇家收藏转换成一个开放的、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共享的博物馆形式,这本身是人文历史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从事的工具材料的生产,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因此我们各种生产工具、各种历史文物都成了艺术品被收藏起来。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利用美术这种形式来检验我们的创造力,检验我们的创造活动,就产生了许多可见证物,这些见证物就成为我们美术馆和博物馆存在的一个基础。
博物馆,这个曾经是社会精英出入的场所,如今已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普遍特性,以及更广泛的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个博物馆的策划者,更多的要有重视到、考虑到文化财产的意识,向子孙后代负责的意识,要带着世世代代接续的这样一个事业的一种历史责任感。从世界的公益性和它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叫做公众性、或者公共性,我们体会到了博物馆对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这是对全民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设施。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门艺术,博物馆有其共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其个性,只有形成博物馆鲜明的个性的和特色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博物馆定位的目标。作为一个博物馆要有自身的特色,一定要有学术定位,即收藏和陈列范围。必须要有一种历史的观念,我们以怎样的品评标准,我们在哪些方面应该达成共识,是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博物馆的研究,其特点和优势在什么地方?优势就在于我们直接接触藏品。博物馆具有永久性,同时收藏又有即时性。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件东西被卖了就没有购买权力了。当今收藏古代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已非常迫切的提到日程上来了。要走向市场的收藏道路,就必然带上鉴定的武器。作为一个博物馆,有一个研究的基础,它是应该向学者和学院的学生开放的。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也是落实信息共享、资源交流这个基础的工作之上的。博物馆最起码应该具备收藏、展示、研究、交易等功能,博物馆的功能应该多元化。
开放性和公众性、公共性是相关的。就是说除了对观众开放、对学者开放这样一个概念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对世界开放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以开放的胸怀正视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先进性。
山东省博物馆 史前文明展
重写历史的合法性
博物馆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博物馆可能是艺术品的审美质素的停留之地,从政治方面着眼,此时,艺术不再被少数特权阶层所预定了。历史之被否认,也是博物馆所应当能做出的决断。
博物馆要具有当代的活力,必须时时思考自己的文化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可能不是现成的,需要认真发掘和开拓,把文化更为内在的联系忠实地演绎出来。所以,认真而又深入的研究显然将越来越成为当代博物馆的一个基本的任务,否则,所谓的“重写历史”肯定不会有什么意义,因为主观的、凌空虚蹈的思路无缘于任何顺理成章的合法性。
现代博物馆的建立给予人们的一种深刻启示。文化就如物种一样,可以与外界影响的接触而更加的丰富和有力量。视觉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悦目,而是理解当代人的境遇的主要途径。在博物馆理论的研讨中,有许多的理论问题,比方说平等主义的理论,文化多元的理论,关于弱势群体的理论,这些都不是理论家的空头理论,而实实在在是博物馆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没有疑义,博物馆将在未来的实践维度上体现更为多重的文化功能,如何将面临的挑战变成一种更具深度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有益于推进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呈现,提升我们对人类文化的感受能力,从而深化我们对人性价值的认识。当学者们开始在许多领域中质疑历史研究与方法论上的臆断时,博物馆在使历史上尚未确定的样式具体化这一问题上的所起的作用,成为了特别受到关注、调查和辩论的主题。
社会学家也同样提出了疑问:博物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活动成功地惠及现代社会中的贫困者与少数族裔?作为保存、展示和解释文物的首要场所,无论是作为一门研究学科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博物馆越来越成为触及事物本性的批判性的主体。
浙江省博物馆 佛教艺术展厅
对博物馆建设性的提案
在自由经济的社会里,观众对博物馆的最大权利是选择不来参观,因为有太多的娱乐消闲途径争取他们的时间。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娱乐事业中争取观众呢?答案就是预先建立不同层次的观众网络和合作伙伴。
一.在观众的各种层次之中,其中最高层次就是博物馆的顾问团,这些顾问都是与博物馆有关的专业人士。他们或被博物馆邀请为专家顾问,或提供义务的服务,为藏品、展览、计划提出建议。他们有许多是大学院校的教授、知名学者、收藏家、鉴赏家,这一高层次的顾问可以在社会上建立影响力,形成对博物馆的支持。有些顾问经过长年累月努力为博物馆找到新的关系,可以转接博物馆的捐赠。所以顾问这个网络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
二.另外一点就是博物馆之友。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分享我们的光荣和成就。博物馆的赞助和捐赠就是从这个合作关系之中得来的。
三.博物馆应该多和大专院校合作,做研究计划。一方面可以借助学者作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馆员在学术上的不足,也可以发动大学生做研究助理,对两者都有好处。成立数据库,收入数据和一手材料,以作研究和编撰文献之用。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之中,潜力最大的,将会是互联网的利用。互联网是允许自由选择的跨地域限制的工具和媒介,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利用互联网转载我们的藏品,这是一个令博物馆透明的方法。
举凡影响卓著的博物馆,除了有其相对较为固定的艺术藏品吸引观众以外,还有一些可以成为媒体热点的临时展。我们博物馆应该有相应的行动加入世界博物馆的大家庭。另外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手法争取他们认同,博物馆的工作是收藏、研究、教育,这些才是核心工作,是万变不离其中的。
结语以及感想
胡适先生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句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我们博物馆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走一条科学实证的道路。博物馆将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专题和文集赢得影响。
允许民主存在——即允许顺利交往和公开批评。保障自由的对话,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个人的意见。整个社会透过公共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问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
对于我们来说,展现既可为我们,亦可为他人所见所闻之物构成了存在。就对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而言,就不同于我们在其中拥有个人空间而言,“公共”一词表明了世界本身。它更多地与人造物品以及人类双手的创造相连,与共同生活在这个人造世界中的人类事物相连。
在中原大地,在中州地区,留下了无数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正在被破坏,正在消失……。我们最朴素的愿望,是尽我们所能,去保留,去研究,去弘扬。我们摈弃的是“寻宝”心理,以学术性为目的,正本清源,以事实说话,去客观地再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博物馆是连接历史与艺术和大众的枢纽,引导着发生在已经向公众敞开的文化产物。我们必须独自沿着相互合理沟通的道路去寻找、讨论和表述文物的意义,进而使之彻底成为一种可供讨论的文化,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公众根本不会处于封闭状态。心经有言:远离颠倒梦想。假如一座博物馆的唯一策略就是哗众取宠的话,也许它就不是什么博物馆了。
尽管我们的馆藏对于中国的文明总体而言不过是涓埃之微,而文化的整全性、历史的合法性、权力的伦理学与美学等也自然地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不在于大和小,博物馆的特色体现在布局范围、藏品内容、研究方向和包括我们陈列的方式,以及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方式。一家博物馆可以成为文化成就的象征,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
当我们计划开放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时,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