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十二】对钧瓷恢复以来重要事件的回顾






[日期:2012-01-30]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第六节 对钧瓷恢复以来重要事件的回顾
(纪念钧瓷恢复100周年)
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至今已历时百年,现将恢复过程主要事件简述于后,以飨读者,并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1、良好的开端
清朝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陶瓷业受到严重冲击。为挽救我国的陶瓷工业,民族工商业者在清朝政府维新派“振兴实业”口号的影响下,办起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商大贾来到中国,使中外古陶瓷收藏家日益增多,仿古器物也因此而大量涌现。这一仿古之风对钧窑的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禹州的神垕镇是全国主要日用瓷产区之一,又是古代钧窑的集中地,遗址中钧窑器物和残器被古董商外出贩卖,也有人坐庄高价收购。一些能工巧匠就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比猫画虎”,着手试烧起钧瓷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曹广权来禹州任知州,据《禹州志官师传》卷十八记载,曹广权乃湖南长沙人,清朝举人,出身书香门第,较早接触西洋文化和维新学说。在禹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他办教育、兴实业、开交通、兴水利、廉吏治、振兴陶瓷事业。曹对陶瓷也颇有研究,并和神垕陶瓷艺人交往密切,曾著有《瓷说》一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挑选优秀匠师在神垕镇(今神垕东大瓷厂院内)开办钧窑瓷业公司。公司为股份制,计划集本银5万两(因急于开办先由禹州州署借款提前开业)。其《公司章程·试办大略》内记有:“本公司现奉抚宪札行,遵照部章,振兴瓷业等因。查河南古窑柴、钧、汝最著。《陶说》所载,钧窑有菟丝纹、火焰青……各种名瓷兴盛于世。数百年来,此业久废,今照章开办,首以追复钧窑古瓷为主,嗣后,逐渐扩充,以次摹仿唐、哥等古窑及景德镇脱胎诸种,并制造东西洋细瓷,以期推行尽利。本公司以改良土货为宗旨,……考究本地土质,调配金石各种釉料……,将所出各种瓷器分寄京都、汴梁、天津、上海、汉口各处,并送东洋以使中外官商鉴别定购……”公司订有严格的管理和保密制度:不准外国人入股,非本公司人员不准入内,门口有卫士持杖守卫。所出产品,造型规整,工艺考究,制作精良,为达官贵族把玩珍藏。至今,存世量极少,成为稀世之宝。据传说当时,公司还派人到景德镇学习技术,并请南方陶瓷匠师来禹传授技艺。据调查,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博览会,中国所送钧瓷展品均系该公司所做,使钧瓷再次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风采。
该公司建立于钧窑复苏之初,又是钧窑有史以来在官方大力支持下建立的第一个较正规的公司,它不但造就了一批优秀匠师,为恢复钧瓷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而且在钧瓷管理和烧造工艺方面也为神垕地区树立了典范。公司由于清末民初社会风云变幻,时局动荡不安,约在民国初年停办。公司虽开办时间不很长,但它对恢复钧窑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却意义深远。至今,神垕人们提起“公司窑”仍然颔首称赞。
2 历史的转折
钧窑瓷业公司停办后,匠师仍时断时续进行试烧。钧窑作为一代名窑,仍为当时官府所关注。据考证,公司停办后,河南省县官府都曾先后主持过钧窑的恢复和发展,或筹建公司、开办工厂,或开办陶瓷专业学校等,终因政局不稳而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春,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派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千里迢迢来神垕一带考察钧窑,并著《青瓷史略》一书。1955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陶瓷会议,古陶瓷专家亲自与神垕镇参加会议的代表座谈,提出让神垕尽快恢复钧瓷生产,与会人员受到启发。会后,神垕陶瓷一社(后为禹州市钧瓷一厂)从外地请回钧瓷艺人卢广东率先试烧,以后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公私合营豫西瓷厂也相继进行钧瓷烧制。经过几年的科学试验,钧瓷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1957年轻工业部投资人民币6万元给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筹建钧瓷试验厂。1958年4月,地方国营禹县神垕钧瓷试验厂正式建立,集中神垕镇、洛阳、临汝的技艺高手,精英荟萃,研制钧瓷。国内的陶瓷专家学者也相继来神垕指导,帮助和参与试验。陶瓷专家沈明阳于1958年乘马车亲临神垕与卢氏匠师一起试烧炉钧,钧瓷匠师倍受鼓舞。通过多次试烧,初步找到了窑变成色的方法,釉色虽不及宋钧之美,却也初步打开了钧瓷窑变技术的大门。

3 考古的重大发现,破解了钧窑千古之谜
(1). 钧瓷虽产生近千年,涉及唐宋时期有关钧窑的文字资料竟告阙如。明清以后虽有记载,多是只言片语,又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因此,当地政府和生产厂家在介绍钧瓷的历史和窑变艺术时,众口不一,缺少科学的、客观公正的理论观点。这样的状况曾被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新西兰作家、诗人国际和平友好协会理事路易·艾黎在河南省人民政府领导面前直言不讳地指出:“你们是举瓷之国不知瓷。”为了科学系统地宣传钧瓷,提高钧瓷的知名度,河南省人民政府指示禹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考察,要求在三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
1964年8月,中共禹县县委、禹县人民政府决定,组成“钧瓷史考察组”。用半年的时间奔走跋涉,走遍了禹县及边邻郏县、汝州、登封的山山水水,共发现历史上的钧瓷遗址110处。其中禹县境内96处,郏、汝、登三县14处,从中选取瓷片标本432件。后因“
文化大革命”,编《钧瓷史》一事搁浅,调查组解散。“钧瓷史考察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成绩斐然。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查明了禹州境内钧窑遗址的基本状况,为研究钧瓷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特别是通过调查,首次发现了钧台窑遗址,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关注,为研究钧瓷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并为后来钧台窑的发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通过1973—1986年的科学发掘,解决了多年来钧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为研究钧台窑的发展历史找到实物佐证。特别是解决了钧瓷界的专家学者和钧瓷匠师多年来无从解决的技术难题。陶瓷界的专家学者用现代化手段,对钧台窑的胎、釉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揭示了钧瓷窑变艺术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在科技方面找到了正确途径;钧窑匠师在钧台窑出土的文化层中学习到了很多高超技艺,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特别是钧台窑的造型技术、制作工艺、釉料配制、烧造技术已成为钧窑匠师长期探索和学习的目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