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钧瓷简述
钧瓷,创烧于河南禹州。禹州者“大禹之州也”。据史书记载,舜封禹于此,为“夏伯”,时称“夏邑”。舜死后,禅让禹为酋长,以现在的禹州这个地方为都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其子启仍以这里为都,在钧台大宴诸侯,表示正式继承王位。从此,钧台就成了禹州的象征。北宋时期,在钧台附近设官窑烧制宫廷用瓷,故名钧瓷。清代陶瓷界著名学者郭葆昌所著《瓷器概说》记载:“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禹州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具有发展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从事陶器生产。后经先人们的不断创造,烧制出多种瓷种。尤其是到唐代,又创造并大量生产过一种令人拍案叫绝,并对后世窑变艺术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黑釉兰斑瓷器,这种器物,在唐代《羯鼓录》中被称为“花瓷”,古代陶瓷鉴赏家称之为“唐钧”。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禹州下白峪村发现了烧造唐钧的窑址,我国考古界和陶瓷界都认为这“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经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下白峪出土的唐代花瓷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确认:唐钧用作面釉的月白或天青色乳光釉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实物可证的第一个分相乳光釉,继唐钧之后在同一窑区内陆续烧制成功的钧窑“雨过天青”和各种窑变等一系列分相乳光釉,都是在唐钧的启示下发展演变出来的创新品种。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钧瓷和其他瓷种的不同之处应从科学和艺术两个层面去界定。
其一,在科学层面,分相釉、乳光釉、铜红釉的独特创新。这一点同其他窑口截然不同,例如定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刻花、划花、印花,磁州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白地黑花等,它们都是主要通过人工绘画、雕刻等技术实现的,而钧瓷的美丽乳光和窑变现象,则是靠严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的温度、气氛和冷却制度,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现象和形成的分相液滴在宏观分布上的不均匀流纹结构而获得的。
分相是钧瓷在烧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分相釉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范围,其主要特点是它们的硅铝比要比不分相的透明釉明显较高,磷含量也比较高。在合理的烧成制度和较慢的冷却速度下烧成时,分离成两个成分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无数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个连续相中,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为直径≤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研究结果表明,宋元钧釉连续相的成分含二氧化硅,而孤立相则含氧化钙和氧化镁,具有这种显微结构的釉称为液-液分相釉,简称“分相釉”。
具有蓝色乳光现象的分相釉称为“乳光釉”。钧台窑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其二,在艺术层面,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艺术品的创造具有自主性、个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等属性,使它与一般商品的批量生产等特点不尽相同,一般商品注重实用,而艺术产品更讲究独创。由于钧釉对窑炉内气氛、温度等非常敏感,因而有“窑变无双”、“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生产出每一件珍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创造,这就是钧窑艺术的独到之处,也是钧瓷的魅力所在。因而,钧瓷问世的千百年来,特别是钧官窑所生产的贡品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典雅端庄的造型、精美绝伦的釉色一直为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玩赏和珍藏,千载之后仍为世人追仿。同一件钧瓷,因人的艺术眼光不同和审美意识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观赏者在观赏钧瓷时有更多的自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这也如《周易·系辞下》所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相似性、象形性、象征性这“三性”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我们的祖先利用天然资源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烧制的钧窑珍品可谓源于大自然,又把自然景观展现于器物之上,供世人欣赏,故能令人叫绝,成为经典之作,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它的出现赋予了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的科学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棵常青的艺术之树将永立于祖国艺术之林,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