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大雪,《当代水墨》光临淄博这座瓷城找到了我,阐明两项任务:一是以《当代水墨》作媒,让陶瓷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画大师对话;二是要我为此作序。因为这是个看似淡然却是隽永的举动,我就欣然从命了。
陶瓷与国画是举世瞩目的一对孪生国宝。中国历代以陶瓷名世,英文CHINA正是“瓷器”之意。陶瓷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它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又是探
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现象的佐证。“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相得益彰。
2006年6月(丙戌五月),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瓷区走乡串户,抢救已故大师和银发大师之作,举办了自建馆以来首次《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并编撰人典、出版发行,这在全国业内引起轰动!同时也就在文学艺术界引出了将陶瓷列入中国五大发明之一的呼声。
淄博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涵盖了刻瓷、雕塑、内画、彩绘四大门类,它们既各花入各眼,又抱团取暧,融于交流。尤其淄博的刻瓷艺术,承传于点滴,兴盛于当代,游历于国际艺坛之间。被媒体戏称为带“音乐”的艺术,起到了“外交官所起不到的作用”等等。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纳入工艺美术一个新的门类。
在陶瓷上绘画、书写或雕刻,更讲求起、承、转、结的理念,根据器形构图、布局;也更讲求技与艺的开合效应、装饰意念和文化内涵。
20世纪70年代,诸多具有前瞻性的国画家深入瓷区(如刘海粟、谢稚柳、刘继卣、于希宁、白雪石、范曾、孙其峰、霍春阳等)尝试着特制的画笔,饱蘸着用樟脑油调成的颜料,挥毫、敷色,或小品、或抒怀,现场实操,体验着火焰艺术的神奇和奥妙。炉温似一缕春风吹散残留污垢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性——“入窑一色,出炉万彩”。诸多收藏家知心所属,终生藏养,使之进入历史,构建经典,价值连城。
我有好多书画界挚友,但神交居多。信息产业的迅速发达让我越过了那个年轻浪漫、笑闹歌哭的年龄;而把酒言欢,谈文说艺,品古赏新已成了我的职业行为。为老友新朋光临淄博之时,我等将列队击缶,吟诵那四句古诗:
“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
“竹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引玉之砖,可否为“对话大师”之序?
刊登于《当代水墨》杂志
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