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唯独创,作品尊创新,越有个性的作品越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地方风格、特色是传统文化现象,它与风俗民情、民族艺术相关联,既凝聚着历代匠师的科研成果和创造力,又体现出传统的继承和坚持。
一项科学发明,往往是发明者受某种自然现象所启迪,灵感所至。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往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是人类集体科研成果的结晶。如中国的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埃及的金字塔、新加坡的鱼尾狮等,都象征着本民族的尊严、信仰、智慧。人类繁衍生息,大自然又启迪人类,给予再创造的条件。
泰山脚下岱庙里的碑刻,泰山途中的石刻,尤其经石峪1040字的金刚经文,“榜书之宗”,“大字鼻祖”,经过1400多年的雨刷风蚀,更显得遒劲有力,古拙朴茂。置身于大自然界的画卷里,怎不使人豁然开朗。触摸碑石,不难追溯远古工匠们精心刻凿的情景,天工又巧作了在书本上找不到的画稿。“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虫蚀木”,这书法艺术理论中的真谛与大自然又何等相似。
无独有偶。一切事物都是在相比较而发展着,艺术也有个对比的法则,泰山岱顶的两件作品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是唐摩崖石刻“纪泰山铭”,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御书御制碑文,立人立朝之本。在13.3米高、5.3米宽的峭壁上,竞刻了996个字,琳郎满目,气势雄浑,洋洋大观;二是汉武帝时期的“无字碑”。在6米高的石面上反而只字未刻,效果别具一格。两幅巨作,一繁一简,镶嵌于“高、极、大、特、状、赫、骇、惑”(刘彻语)的泰岱之端,此景此情,怎不觉得吾之微尘也?
在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制作的鲁青瓷尊上面,再现了“纪泰山铭”这个主题,强调了金石趣味。碑文力求不失真迹,更不能破坏釉色美,一方朱红印章与主题相呼应,其效果高雅浑润,庄重大方,置之厅堂有高文大册之志,婉若一座铭功颂德的金石丰碑,颇有齐鲁之风。
2006年,山东济南南郊宾馆,一件直径两米的巨作,“纪泰山铭”刻瓷盘,矗立在大厅的正方,播告群英。
篆刻艺术的“分朱布白”、“计白当黑”,意在对比。“无字碑”给后人留下了驻足猜测的课题。经过反复实践,产生了“再”对比的意念,首次在陶瓷上采用微刻法(直接忆刻,已到极限),内容取材于孔子的《论语》,意图繁中求简形成对比。这种效果,虽洋洋万言,远看却一字无有,给人的印象是瓷质造型的美,细看却有丰富的内容,耐人录味,此作被评为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作品由霍英东先生收藏。
要把自然界的感觉体现至作品上来,必须在观察事物中培养灵感。一枚图章虽无画面,但方寸之间有“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