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北宋汝窑青瓷胆瓶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7.9公分 口径3.2公分 足径8.9公分 故瓷004372
图12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5):「通体纯青缬细纹,用圜旅食古攸闻,难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寔出群」。乾隆乙未春御题。钤印一:「太」。
釉面满布开片,口足皆镶嵌铜扣,底中心刮釉一圈,局部施涂黄色铁汁。沿著刮釉周边题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对照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北宋「汝窑瓶」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品,发现其造型或如传世所见汝窑长颈瓶一样,圆腹之上拥有细致的长颈。然而或因传世过程,颈部不慎受到损伤,遂形成今日的形制。足底缘露胎,与大卫德基金会的藏品以及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出土品一样,系以垫烧方式烧造完成。
长颈瓶为十二世纪北方窑场经常出现的器形之一,除了汝窑之外,在定窑、钧窑、耀州窑和南宋官窑的作品中,皆看得到相似的作品。高度多半介於20公分之30公分之间,口沿存在向上开展以浅唇边收尾和外撇翻转成具有弯弧的窄折沿两种。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胆瓶」因口嵌铜扣,即或能从同类作品的比较中,而得出原来的样貌,但仍然无法据以判断其口沿究竟是属於哪一种。不过以腹部浑圆、最大径位於腹中心的特征来观察,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汝窑青瓷胆瓶」尽管在尺寸上和以高大形体著称的大卫德基金会藏品有所不同,但腹部形制却是十分相近,明显的表现出两者或来自同一时间、同一窑场的可能性。
同样的,具有和大卫德基金会北宋「汝窑瓶」相似的口沿,亦见於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品、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定窑「白瓷划花莲纹瓶」(插图1)、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南宋「官窑瓶」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定窑「白瓷瓶」。至於圆浑腹部以及最大径接近於中间的特色,除上述口沿翻转成折沿的作品外,大卫德基金会的北宋「钧窑瓶」和一件据说出土自开封附近的「北宋瓶」,虽然口沿作唇边的处理和翻转成弯弧的折沿不同,然而腹部的形制却可视为和汝窑瓶差不多同时期的作品。
插图1、北宋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瓶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特别是以器形的演变来观察,汝窑长颈瓶和金元之际的玉壶春瓶之间,存在一个由浑圆圆腹逐渐转变至梨形腹的变化过程。亦即以现在所能掌握的资讯来推测,浑圆圆腹且最大径位於中间点的作品,其年代比较早,而接在这个组群之后的则是腹部的重心逐渐向下移动,其形制一如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钧窑天青胆瓶」(插图2),至今元之际,浑圆腹部的最大径已移至下缘,而形成如同流行於十三至十四世纪的玉壶春瓶形。
插图2、金 钧窑天青胆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汝窑青瓷胆瓶」器底刻题清高宗御制诗,表现出此件文物曾经乾隆皇帝典藏,只是皇帝或未识此物,在诗中以「生二精陶寔出群」来称许这件作品,看似将釉色典故指向晚明以来极其流行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陶的故事。可是在诗题中却以詠「官窑」来界定此件作品的窑口。(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