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钧瓷志——概述






[日期:2011-12-15] 来源:钧瓷志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年)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垕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谓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釉内加入微量铜元素,用还原气氛创烧成功窑变铜红釉,与青釉错综掩映,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正如《中国陶瓷史》(1982年版)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于是钧窑就以它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

    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匠师四散,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钧窑系。元末明初,因兵燹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艺人或逃或亡,技艺渐渐失传。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神垕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矢志恢复钧瓷,几经努力终于烧成仿雨过天晴器,为恢复钧瓷做出了贡献。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钧瓷仍继续烧制,但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垕镇得到恢复。1956年,第一次烧出窑变钧瓷,当年就有少量产品出口并获得好评。30多年来,特别是1977年后,钧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销盛况空前。国营、集体、个体专业户多达30余家,年产量超过百万件。1984年获金杯奖后,钧瓷声誉大振,中外客商接踵而来,上乘之品,供不应求。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亚、欧、美、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钧瓷生产的带动下,禹州市以神垕镇为中心,彩瓷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仿古之风也大为流行,产品涉及汝、官、哥、定、天目瓷及磁州窑系的白底黑花瓷等,品种多达300余种。

    随着钧瓷科研工作的开展,科技人员和钧瓷匠师研究出较理想的胎釉配方,基本掌握了窑变规律,使成品率和成色率大大提高,十窑九不成的历史已告结束。为了使钧瓷适应人民的需要,钧瓷艺人突破了钧不过尺和钧瓷只供装饰、摆设的旧框框,生产出2米多高的大型花瓶,从传统的鼎、炉、尊、洗、盆、瓶,到生活所用的酒具、文具、灯具等,都富有民族风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陈设的双龙大花瓶、八角花盆、大圆笔洗等钧瓷产品,特别是1997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设计制作的特大钧瓷花瓶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送往香港,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这些都是当代钧瓷的珍品,颇能代表当代钧瓷艺术的水平。千年古瓷放射出绚丽光辉,为促进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美化人民生活,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古官、哥、汝窑皆主单青色,而钧窑独异。它不靠纹样装饰和人工绘画,而是通过窑变工艺,形成色彩深浅不一、千变万化、出神入化之美妙的图画,反映出釉色的自然变化。钧瓷的釉质浑厚浓润,活而多变,层次繁多,富有动感。釉内含针尖般点点气泡和菟丝般的色线,以及蟹爪般的细长裂纹,视之碎若锤击,抚之光滑无痕,还有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这些纹样形成了钧瓷的独自特色。钧瓷色彩丰富,种类繁多,色不重复,有钧不成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效果。名贵釉色有玫瑰紫、朱砂红、天青、天蓝等数十种。更为奇妙的是有的经窑变呈现出各种奇异美妙的自然景观,可谓观之如景,景随人意,使人陶醉入迷而爱不释手。

    钧瓷贵在窑变。钧釉的成色机理是二液分相釉。它同其他窑口不同,如定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刻花、剔花、划花;磁州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白底黑花等,主要是通过人工绘画、雕刻技艺去实现的;而钧窑釉色的美丽乳光和窑变现象则是靠严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的工艺控制,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现象和分相液滴在宏观分布上的不同流纹结构而获得的。有关玻璃和硅酸盐熔体的液~液分相现象的研究和利用,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只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而我国的钧窑工匠远在800多年前的北宋,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成功地运用釉的液~液分相现象,创造出钧瓷这样的绝代佳品,不但在艺术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科技史上也是个伟大的创举。

    钧瓷成色又与胎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其胎骨细密坚实,断面呈羊肝色,叩之声音铿锵,吸水率较低。钧瓷造型多仿古,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着意仿商、周青铜器,颇具民族特色。尤其是钧台窑的传世之作,更是绝美无比。

    钧窑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重视。早在元代,我国南方就烧制仿钧器皿。明、清时期,出现了炉钧宜钧泥钧广钧等仿钧制品。当时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桃花片等,都是在钧窑铜红釉的基础上和影响下相继烧制而成的。近年来,在国内不少产瓷区,甚至国外仍不断有仿钧品出现,使钧窑这枝绚丽的花朵大放异彩。

    建国以来,国内外不少陶瓷专家、学者对古钧瓷胎釉的化学成份、显微结构、呈色机理、艺术成就和工艺特色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国40多年来,陶瓷考古工作的新成就,使我们对钧窑的历史沿革和工艺特色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本书根据多年来对钧窑遗址调查获得的实物标本,结合科研成果、历史资料和恢复钧窑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钧窑的渊源、历史沿革、兴衰原因、极盛时代的状况、工艺特色和艺术成就以及钧窑与其它窑口的关系和钧窑恢复生产后的生产现状等,加以系统整理,奉献于读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