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王大凡






[日期:2012-02-25]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图1、王大凡

王大凡(1888一l961年),别名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安徽黟县人,出生在江西鄱阳凰岗乡村,陶瓷艺术家。

    幼入私塾,因家贫,十二岁来景德镇,在黄烟店学徒。十四岁转入瓷行学看色,仅数月,因体力瘦弱,无法缚举瓷器而被辞退。后同其兄一同到姐丈红店学徒。小大凡天生与绘画有缘,一到红店,就对各种彩绘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专心致志地临摹古装美女和种种姿态的菩萨,有时还偷着到郊外的寺庙里临摹菩萨塑像。有一次,姐丈以为他贪玩而责打他,在搜查其身时发现一幅临摹的关公像,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已达到一般师傅的水平,从此刮目相看,关心他的艺术长进。

    不久,店里高薪聘请一位名叫汪晓棠的浙派名画师,专画美女。他用笔纤细,所画作品婀娜多姿。大凡对晓棠非常敬佩,欲拜他为师,无奈汪氏保守吝教;而且大烟瘾重,白天不作画,子夜过后再挑灯夜战,所画瓷器,全部用油灯熏黑,使人无法学到他的技法。大凡主动接近他,为他打洗脸水,泡好茶,倒夜壶。有一次,汪晓棠有一件作品未完工而外出,大凡偷偷观赏。汪氏归来时,见大凡在自己所绘之瓷面前神迷心醉,不停地摇头晃脑,大为感动,遂收为弟子。此后,汪晓棠不仅教他作画,还传授诗词、书法、印章,从而使大凡的画技日臻成熟。

民国初年,有一名叫周筱松的四川名画家,他是慕景德镇之名而来的,本想在瓷器绘画方面作点贡献,谁知红店行规的保守性和排外性,使他几乎难以立足。王大凡同其师得知后,在道义和经济上给予了大力帮助。后来,周筱松在乙种工业学校任美术教师,大凡经常去求教,周先生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有时还亲自示范,并使他接触费晓楼、沙山春、陈老莲、改七芗等人的绘画艺术。在先生的开导下,将先人精华融入到自己作品之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间,曾举办“师徒友”画展,使大凡受益匪浅。

民国4年(1915年),美国举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血气方刚的大凡,以新的意境,数易其稿,创作了大幅瓷板画《富贵寿考》参赛,荣获金奖,接着又获政府颁发的“嘉禾”奖章,以昭其绩。从此,名声大振,与其师汪晓棠并驾齐驱。

    当时,浮梁知事陈安,组织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聘大凡为副社长。民国17年(1928年),与旧友王琦等组织“月圆会”,因参加者为八大名家,被世人称做“珠山八友”。

    王大凡不仅有高超的技艺,而且有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思想,一生中,除吸水烟筒之外,别无嗜好,生活淡泊,也不为权势折腰。抗日初期,许多高层军政要员徙驻景德镇,索画者不乏其人。有一次,督察专员酆景福索画,王大凡大胆地画了一幅《杨震畏四知》,告诫为官者如若受贿,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第二十一军军长陈万仞以召开阵亡将士纪念大会为名索画,他画了一幅《弥陀佛》,画面一高大罗汉,旁边一矮小童子在拳击他。索画者问其意,答曰:“小日本在打大中国。”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花木兰从军》《杨六郎出征》《满江红》等有进步意义的作品。

王大凡对陶瓷绘画的另一贡献是创造了“落地粉彩”技法,原人物传统技法为“浅绛法”,用国产传统颜料绘制。民国以后,外国洋彩颜料冲击市场,它色泽鲜艳,使用方便,多为人们所采用。王大凡立意革新,创造一种粗细相间,兼工带写,用传统颜料绘制的技法,使浅绛法起死回生,为广大同人所采用并直沿至今。民国34年(1945年),为纪念获巴拿马金奖30周年,他充分使用落地粉彩技法,重新绘制大幅瓷板画《富贵寿考》,使风格更加厚重、生动,线条更加飘逸、洒脱。



图2、王大凡画《大富贵亦寿考》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凡被安排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虽年逾花甲,却精力充沛,创作了大量讴歌新时代的作品。1959年,被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专门撰文介绍他的业绩,对作品以及陶瓷绘画艺术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原作:王大凡之女婿毕渊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