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方芷庭
方芷庭(1877—1934年),字揖芬,江西乐平人,清咸丰年间随父来到景德镇,定居里村后街。他在原籍入太学,举秀才。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学理科,修学四年。两江师范是新学,校内有不少日本教师,方芷庭接受了日本维新思想,认为只有办好教育才能救国。毕业后,回归桑梓,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故里的教育事业。经多方奔走和筹措,于民国2年(1913年)在翠云寺办起了一所小学,取“有志者事竟成也”名句,定校名为竟成小学。方芷庭在办学业过程中,办了六件大事。
一、开展劝学运动。当时已废除科举,县学不存在,书院也被废除,学校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蒙馆”和“经馆”。人们总认为私塾好,不愿送子女进“洋学堂”。为了动员少年儿童来新学校读书,方芷庭和同人志士一起在“里仁十八村”范围内开展了劝学运动。他们走村串户,广泛宣传新学校的优点,并聘请了有名望的教师任教,到开学时,学生达七八十人。由于新学校教师多,学科多,实行分科分班教学,较单一教学的私塾先进得多。学校在开办一两年后,生源不断扩大,不仅浮梁南乡及较远地区的学生来了,就连乐平、鄱阳也送来了学生。第三年,还来了一批赣州的学生,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二、筹措办学经费。当时办学,政府没有经费,全靠社会集资。竟成小学的经费,由方芷庭发起,建立学校董事会,校董事会由地方绅士组成。经研究,集资办法有五:一是从祠堂、庙宇、会馆的产业中征集一部分;二是瓷土捐,即以浮南生产瓷土的水碓根数和生产量而定;三是竹木柴火捐,由里村前街的竹、木、柴行交纳;四是酒捐,由槽坊和酒家缴纳;五是自由落捐,由急公好义的家长自由写捐;六是勤工俭学,收集里村南门渡口因搬运撒下的瓷土屑,再制成方块出售。上述办法,得到县知事陈安的支持而实施,为办校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设立学制课程。民国初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方芷庭按照文件的精神,在学校加以实施。学校开办时,对入学七八十名学生进行一次文化测试,根据成绩分别编入四个补习班,一年后,分别编入高小一、二年级和初小一、二年级。当时的学制为“四三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初小课程有国文、算术、图画、唱歌、体操,二年级起增设修身、手工。高小增设历史、地理、理科、英文。一律用商务印书馆课本。在学生中设“童子军”组织,穿草绿色童子军军服。服饰为:船形帽,帽徽的图案嵌“智”“仁”“勇”三字,方领巾,边饰两条条状红带,上装胸部两口袋有盖,中间有褶边,肩有带,下装为短裤,罩住上衣下部,脚穿麻草鞋,前端嵌红球,很是别致。
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时,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县知事陈安莅会,并亲自给毕业生授毕业证书和纪念章,当时曾引起轰动,人们称之为“洋秀才”。江西省巡按使戚扬在视察景德镇时,也专程来到竟成小学,赞扬学校办得好,并赠送了黑底金字牌匾。
四、建立管理制度。方芷庭为了办好学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学校设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庶务主任各一名。教员人数按班级而定。校长由校董事会聘任;之后,校长为校董事会主要成员。教师职员由校长委聘,一年一次,合格者可被连聘,否则失聘。他对教师的要求是:“在校内为学生所矜式,在校外树社会之楷模,对学生亲之如良友,爱之如子弟,以身作则,陶冶学生之品性,培养独立自营之能力。”还谱写了校歌,制定了校旗,建立了乐队、球队。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礼仪,有风纪,有时间,有赏罚。“礼仪”就是讲礼貌,如始业式、休业式、上课时的礼节,校外遇见师长或进入教师办公室礼节等。“风纪”就是指秩序和清洁卫生。“时间”就是指作息时间表和请假制度。“赏罚”指赏品学兼优者,罚品行成绩低劣者。学校设有关闭室,对犯品行错误实行关禁闭或对壁罚站。
五、敢于尝试创新。方芷庭不仅努力办新学,使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民国4年(1915年),赣州有一批逃荒者来到景德镇,有十来个失学青年要求入学读书。方先生认为,不接受他们入学,有失一个教育者的良心。于是办了一个职业班,招生二十余名,学习期限两年,学习画瓷像、刷花、雕削,聘请陶瓷艺人任教专业,竟小教师教文化。学生达到可以出作品时,转由窑户加工出售,收入归学校,学校也付给学生生活补贴。这批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景德镇定居,有的还成为陶瓷行家。另外还办农牧职业班,时称“中山学院”,开办了种菜、养鸡、养羊等专业。这两个职业班,是景德镇最早的职业班。民国6年(1917年),方芷庭还办了初中班。当时镇里没有中学,升学要到南昌,这给首届高小毕业生带来了困难。于是方芷庭与有关方面联系,增设初中班,取名“珠山中学”。此举又得到了陈安知事的支持,并给了一些办学经费。但一年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六、对革命的贡献。民国l5年(1926年),方芷庭起用方维华为校长。方维华是竟成小学高才生,省立一中毕业又与邵式平同学,曾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在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方先生的四个子侄加入了共产党。邵式平来景德镇整顿党组织时,他积极配合,经常在他家里或学校或后山秘密举行会议。第二年,党组织遭到破坏,方芷庭之子方昶及时报信。方维华与邵式平离开景德镇之后,方芷庭再度出任校长,以自己的社会声望保护地下党员。民国l9年(1930年),方志敏率红军三进景德镇,由于竟成小学党员的配合,取得了伟大胜利。竟小不少师生也参加了红军,有“赤色大本营”之誉。
红军离镇后,国民党军队对地下党进行了血腥镇压,被枪杀者达五十余人,其中竟小四人。方芷庭忧愤成疾,不久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八岁,遗骸葬于竟成小学旁边的山上。
(原作:方芷庭之子方昶、学生方华良)
图2、竟成小学旧址(原翠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