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琴与道教
[日期:2011-12-27] |
来源:《中國道教》2008年第2期
作者:佚名 |
[字体:大 中 小]
|
古琴,又称琴、瑶琴、素琴、七弦琴、丝桐等,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所记载。在孔子时代,琴就已经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古琴被列为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历史上的众多文化名人都对古琴抱有深厚的感情,古琴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它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普通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2003年联合国将古琴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州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以来,在民间不断发现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琴,充分证明在历史上,金州便有古琴活动的存在。近代金州古琴音乐的重要奠基人物是杜教仁,他直接从山东地区把起源于明代宫廷的道家山林派古琴音乐传播到金州,对现今金州的古琴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开创作用,随后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先后出现了杜教仁、张永祥、李东园、王永江、刘心田、侯云峰、李永志、房理家、严圆庄、王俊卿、姜宗真、姜伟、王辉等七代古琴艺人,融合了道教音乐和多个古琴流派,逐渐形成了讲求以气运指,高远沉雄,虚和苍古,直指人心山林派古琴风格,具有北方古琴潇洒雄奇的阳刚之美,成为中国古琴艺术的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证明了古琴音乐艺术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就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金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6000多年以前便有人类文明的曙光,金州城始建于汉武帝年间,名为“沓氏县”,属辽东郡,魏晋开始为高句丽占据,隋唐数次征讨终于收复,辽代设苏州,金贞祐四年(1216年)设金州,明代为加强海防,设金州卫,清代设立副督统衙门,一直是辽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自中原地区的官兵和当地的居民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历史上以响水观为中心的大黑山宗教文化圈在辽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由辽南道教音乐演变出来的《江河水》成为与《二泉映月》齐名的世界名曲,喜好音乐一直是这里居民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在金州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瑶琴女弹奏古琴降服龙妖的美丽传说。相传在远古以前,有一条东海来的青龙经常危害百姓,乡亲们拿他没有办法,后来经过仙人指点,知道这条青龙最怕的就是琴声,乡里有个年轻貌美的农家女叫王瑶琴,是远近闻名的弹琴高手,众乡亲便请她来帮忙,王瑶琴义不容辞的接受了乡亲们的请求。瑶琴女来到青龙经常出没的山洞,经过九天九夜的弹奏,终于使青龙精神崩溃,跪地求饶,最后在琴声的制服下,变成了一条毛毛虫。瑶琴女也因过度操劳,最后变成了石头,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山洞旁建了一座庙宇。有的说瑶琴女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有的说是炼石补天的女娲,也有的说是滋养万物的后土娘娘。于是就在庙里同时供奉了三尊神像,瑶琴女弹奏过的古琴也成为庇护乡民的神器。 在科举时代,因为统治阶层推行儒家思想,所以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乐教育特别兴盛。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于孔庙创立“金州卫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于孔庙设立“宁海县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知县雅尔善于孔庙创立南金书院。明清两代金州儒学兴盛,以教授四书、五经、理性大全、礼乐等内容,共有进士10人、武举44人、贡生100人。金州孔庙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每年均有祭孔大典,礼仪列队,八音齐鸣,场面壮观,孔庙内陈设有各种乐器,其中就有号称“乐器之神”的古琴。 近代金州古琴音乐的重要奠基人物是清末响水观道士杜教仁。杜教仁,原名杜国盛,字清逸,号“琴道人”,金州杏树屯镇望海寺人。早年出家于金州城内城隍庙,清同治年间,云游至山东云蒙山白云岩,跟从清虚观主持朱本裕道长学习古琴。朱本裕为道光、同治间非常有名的高道,他精通道家内丹术,深研《黄庭经》、《素书》,通音律,喜古琴,精剑术,曾学琴于曲阜孔子后人。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古琴资料,出现过很多弹琴高手,这些都成为后来金州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渊源。自古齐鲁为礼乐之邦,人文鼎盛,曾出现过齐威公、师襄、孔子、赵耶利等诸多琴家。公元1585年,万历皇帝赐崂山《道藏》、乐谱和古琴,从此古琴在崂山地区传播开来;明崇祯间,山东曲阜出现了以孔子六十六世孙古琴家孔兴诱为中心的一大批琴人,其中见于记载的就有百人之多;康熙年间的叶泰恩道长,精医卜,善古琴,是清初崂山有名的古琴家;清中期,诸城县又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琴道人杜教仁在白云岩从朱本裕学道多年,练得精湛的琴艺,后又在崂山修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散见于山东地区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