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山东白陶佛造像






[日期:2017-08-18] 来源:古陶雅集  作者:盛秉祥 [字体: ]

  白陶佛造像是指以瓷土为原料,模制成胚后入窑素烧而制成的小型陶佛造像,是古代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的类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北朝时期白陶佛造像仅见山东省的博兴县张官村的龙华寺遗址,出土56件白陶佛造像及残件,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的胥家庙遗址出土13件白陶佛造像及残件,临朐县石河乡小时家村的白龙寺遗址出土4件白陶佛造像及残件,河北省邢台市后底阁遗址出土3件白陶佛造像及残件,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1件白陶佛造像。

山东白陶佛造像

      据我所了解山东潍坊境内至少还有两处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也出土了部分白陶佛造像及残件,通过查资料得知山东出土白陶佛的地域在南北朝时期都属青州府管辖,我觉得把白陶佛造像定为北朝“青州风格白陶佛造像”更为准确。

      青州在古代是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曾经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以前,一直是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公元四世纪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北魏建国以后,各地都出现了造像热潮。作为南北朝之间联系的纽带和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成为高僧云集之地。今天在青州云门山和驼山上还保留着几处六世纪到七世纪开始凿的佛教石窟,与这些石窟同时建造的,还有大量的寺院庙宇以及庙宇中供奉着的佛像。这里包括石佛像、铜佛像、陶佛像。南北朝时期青州附近有寺院近百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兴寺。

      龙兴寺造像中佛和菩萨造型准确,体态丰满,形体线条流畅;面相宁静安祥;佛像衣纹简疏、轻薄贴体;菩萨衣饰华美、繁缛精细。贴金敷彩的华丽服饰,许多至今仍保留贴金及多种色彩,更是极其罕见,弥足珍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造像都表现出青州熔南北为一炉的造像特色,这种特色就称被为“青州特色”。

      而古青州地域出土的白陶佛虽然材质与龙兴寺的不同,但艺术风格与龙兴寺的石造像是几乎一致的。根据龙兴寺造像特点和出土白陶佛的寺庙遗址一同出土的石佛像来看,这批白陶造像年代应为北魏晚期,东魏,北齐三个时期。为什么古青州地域共有六处出土白陶佛像,我想一是陶佛体积小便于携带供奉,二是制作成本低廉便于普通信众购买祀奉寺庙,三是古青州地域的寨里窑陶业发达。

      一、白陶佛造像特点

      白陶佛造像的特点以瓷土为原料,造像胎呈灰白色,佛像正面均为半浮雕,模制800度素烧而成。形体较小,壁挂像高约17厘米、宽11厘米。

      立像最高不超过25厘米,底座5厘米,总高不过30厘米,最小的8厘米,像身与底座分开,像身下端为半圆形榫柱,插在方形的底座正中的半圆形榫孔中。

      少部分造像外表还残留有红彩、黑彩和贴金痕迹。红彩装饰衣纹和莲花座,黑彩装饰发髻和眉眼,贴金主要装饰在脸部及裸露的皮肤上。看来白陶佛当时是施加彩绘和贴金装饰的,金碧辉煌,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

      佛像背面较平坦,略显凹凸不平,凹面有手指压印的痕迹,佛身背面大部分可见布纹痕迹,不同地点出土的白陶佛背面布纹走向不尽一样,但也有相当的布纹。潍坊造像基本上为麻布纹、竖线布纹,或看不出布纹。

      博兴造像以横向布纹为主,另有斜线,弧线,竖线布纹少见,高青造像基本上为竖线布纹,比较规整。

      佛像背部为素面,不加装饰,共两例代字款的造像。一例是博兴龙华寺出土的背面墨书“比丘尼令晕造像”字样。一例是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释迦多宝像正面刻有天宝四年造,和郭虎字样的。

      二、造像种类:墙挂式,带莲花座式佛像,带莲花座式菩萨像,造像座(莲花座)白陶瑞兽

      1.墙挂式造像种类为一佛两菩萨北魏,墙挂式释迦摩尼佛东魏。这类造像主要特征是褒衣博带,面相清瘦,发髻高耸,衣服下摆都有密密麻麻的褶子,衣袖下摆呈八字,释迦牟尼佛两边带两空,墙挂之用,有的上面保留有钉子。

      这是一尊北魏晚期模制尖首形背光一佛二菩萨造像,释迦牟尼佛,面相庄严,发髻高耸,双耳垂肩,眼睛微密呈杏仁状,褒衣博带,内着僧底衣,外披宽大的锦,下摆衣纹有密密的褶子飘逸丰大潇洒,衣袖下摆呈八字,端坐莲花之上,(对着看)左文珠菩萨双手捧莲蕾赤足侍立,右普贤菩萨左手上举捧莲蕾,右手持宝瓶赤足侍立。释迦牟尼佛两侧各有一孔,是把整个造像挂墙之用。惜造像上部尖首飞天火焰纹背光残失。造像正面为半浮雕,背面则较平坦,均可见密码竖线纹,由于国内出土白陶佛造像较少,故只能根据青州出土的石佛造像样式判断为北魏晚期白陶一佛二菩萨造像。

      2.带莲花座式佛像分为站立式、倚坐式、跏趺式,三种都是北齐的。

      立佛像,这类造像主要特征是:立姿,薄衣贴体,周身阴刻上下重列的“U”形衣纹,双腿刻并列的椭圆形衣纹。

      倚坐佛像,该类造像主要特征是:倚坐,有较高的座,有大背光,薄衣贴体,膝间阴刻“U”形衣纹。

      跏趺(加氟)坐佛像。该类造像主要特征是:跏趺坐,有尖桃状头背光,着两层僧衣,两臂均裸露,两手交叠抚于胸前,虽然衣纹翻转略显厚重,但仍为薄衣贴体特征;佛像身下平台周围以圆珠装饰象征莲瓣。该类造像尺寸较小,一般为10厘米左右。

       3.带莲花座式菩萨像都是站像,四种类型。一种东魏,三种北齐(分为A,B,C三类)。


      东魏菩萨像题型较宽大,主要特征是:戴“山”字形宝冠,冠下束缯(增)带,缯带正面装饰3颗圆形宝珠,圆形脸,双眼开启较大,笑意较浓。面相丰园,两耳垂肩,双眼微启,略含笑意。服饰较为繁缛,着披帛和璎珞,披帛肩角外挑,璎珞由玉米状和珠状饰物组成。

      上图为北齐像A类菩萨像主要特征是:花冠正中为摩尼宝珠,宝珠两侧为莲叶装饰;菩萨着紧身内衣,有带状项饰,着披帛和璎珞,璎珞为玉米状串饰组成。

      这件造像是博兴出土的菩萨像通高22﹒2、像宽4﹒7菩萨头后有桃形背光,背光底部与双肩相连;戴花蔓宝冠,冠正中饰火焰宝珠,宝缯垂肩,长眉细目。内衣紧贴肌肤{看着像上身裸露(紧身内衣)},带项圈,披长巾与璎珞,长巾绕臂垂于身体两侧,璎珞自双肩垂至腹前交叉,右手半握上举至右肩处,左手沿体侧下垂,食指与拇指间捻一宝珠;下身着贴体长裙,外罩短裙,裙上沿外翻,腰间束带;赤足,立于带榫柱的半圆台面上,榫柱插入下方带卯孔的莲座内。

      上图为北齐B类菩萨像主要特征是:花冠正中为摩尼宝珠,宝珠两侧有花穗状装饰;A类B类不同点主要在花冠的装饰及项饰璎珞上。内衣紧贴肌肤,有珠状项饰,着披帛和璎珞,璎珞装饰不到腹部,以联珠组成。

      上图为北齐C类面相及装饰特征基本与B类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类菩萨像仅着披帛而无璎珞。

      小结通过观察以上菩萨造像,我们可以看出东魏与北齐菩萨造像的造像风格是不同的。东魏造像比北齐的宽大,服饰璎珞披肩都复杂华丽,冠、项圈手势腕钏不同。

      东魏的冠为“山”字形宝冠,双眼比北齐的开启较大,衣饰更加繁缕,帛带肩角外挑,解带一样长,左手上举持物,右手下垂握莲蕾,项圈为鸡心状,圈下带宝珠,明显三层衣,衣袖下摆,层层叠叠,带两只腕钏。

      北齐菩萨像头戴花冠,花冠花纹不同,冠中央有摩尼宝珠,面相丰圆,双眼微启,略含笑意,形体修长,姿势端正,腰略束,内衣紧贴肌肤,璎珞为玉米状,下裙在腰际外翻,帛带和衣裙下摆略内敛,右手上举持物,左手下垂握莲蕾,解带一根长,一根短,项圈是圆的,内衣紧贴肌肤,形象端庄,衣服贴身曹衣出水是北齐造像基本特征。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正中为东魏的,两边各有两个北齐A类菩萨像最边个有一个北齐C类菩萨像

      4.造像座(莲花座):分复瓣覆莲和单瓣覆莲两种

      莲花座,上部为莲花瓣,下部为双层的叠涩方座,底座中空,莲瓣正中有半圆形卯孔。

      5.白陶瑞兽

      北魏白陶瑞兽,它底座呈不规则长方体,座下内凹,凹凸不平,有密码的指压纹,并有墨书两字,看不太清楚。瑞兽横卧在三层台底座上,它前腿前搭,头压在两前腿上面,凝视前方,尾部修长搭在第三层台之下,脖子多层皱褶纹,整个造像修长,宁静,栩栩如生。这个造像整体采用朱砂彩绘,嘴,鼻,双眼,多层皱褶纹用黑彩绘。由于它和北魏白陶佛造像一同出土,并根据它的造像特征判断为北魏时期白陶镇寺瑞兽。

      .白陶佛的烧制地为淄博寨里窑

      2011年4月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受山东博物馆委托对博兴两件高青一件白陶佛标本,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他们胎的成分是一样的,含(石英,斜方辉石等)属陶器。 


      白陶佛造像胎呈灰白色,与遗址中的白陶碗胎一样,同时也与青州出土的白陶瓶的胎一样,如上图对比看。山东出土白陶佛的几地相距几十公里,几地都不具备瓷土,但几地的造像形制相当,不可能是当地生产,很可能是当时就有烧造佛教用品的作坊,据推测应是在同一窑场烧制。

      凡论及北朝陶瓷,肯定会涉及到寨里窑;《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年代为北朝时期,发展较早,持续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的一个重要产地,寨里窑自1957年发现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寨里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之一,寨里窑位于山东淄博淄川城东十余里,古时属青州管辖,寨里窑考古发掘出土的素烧器白陶碗,与寺庙遗址出土的陶碗形制一样,胎质相同,与白陶佛的胎质也相同,山东出土白陶佛的几地相距寨里窑约几十公里,故推测山东出土的白陶佛造像是寨里窑烧造的。当然以后还需要寨里窑的考古发掘进行印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