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武威天梯山石窟佛造像艺术






[日期:2017-08-10] 来源:赏古寻珍  作者:佚名 [字体: ]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十六国时期,凉州一度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高僧在这里开坛讲经,翻译著述。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市)所译的轰动佛教界的《大般涅槃经》,在我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灭北凉,“徙凉州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其中包括数千僧侣和能工巧匠,为北魏开凿云冈和龙门石窟提供了技术力量。魏文帝时,相继任僧统的师贤、昙曜皆为凉州高僧,现存云冈石窟最早的一批石窟就是由昙曜主持修造的,在此之后,仿照云冈石窟开凿的龙门石窟,也脱不出凉州石窟的模式。因此,这一时期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成就,闪烁着凉州石窟的光彩。




      解放后因在石窟附近建黄羊河水库,专家对水库的蓄水量和规模作了误判而迫使对天梯山石窟进行整体搬迁而导致石窟的整体艺术名存实亡,只留下这座第十三窟的弥勒大佛屹立至今。






武威天梯山石窟佛造像艺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