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掘区域
遗迹主要有作坊、灰坑、辘轳坑、墙基、天井、排水沟、澄泥池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坑的遗迹等,其中房基11座,墙基10道,灰坑30个,水沟2条,天井和路面各一,分别为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遗迹;辘轳坑3个,时代为清初到清末;澄泥池2个,大缸2个,时代分别为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遗物有瓷器、彩绘颜料、窑具、制瓷工具、瓷砖、建筑构件等。瓷器品种按时代划分主要有:元代有青花瓷、枢府(卵白釉)瓷、青白粗瓷。器型有高足杯、碗、盘、小杯等。明代有青花、斗彩、五彩及各种高低温釉彩器。器形有碗、盘、罐、杯、研钵、研杵、豆、花盆、笔洗、香炉、渣斗等。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海怪、鱼藻及花卉花鸟、人物山水纹等。以出土的正德官窑瓷器最为丰富,如完整的正德刻龙纹盘(半成品),斗彩花盆和托钵等。
明 正德涩胎堆塑狮子戏球纹花盆(半成品)
明 正德斗彩团龙纹碗(半成品)
明 正德斗彩洗(半成品)
明 正德斗彩器座
明 正德斗彩洗(半成品)
此次发掘出土的遗迹中最重要的一处是一座明中晚期作坊遗迹,根据遗迹与相关遗物推断,该作坊遗迹很可能是明正德—嘉万时期的釉上彩作坊遗址,这类遗址在御窑厂历次发掘未见,目前已揭露出遗址面积为300多平方米,而且有向四周扩展的迹象。其釉上彩作坊遗址相对完整,这对研究明代御窑厂整个作坊群分布、规模、制瓷工艺、作坊内部分工形式具有主要的科学价值,填补了这一陶瓷工艺考古空白。此次发掘的遗迹与遗物对于研究御窑厂作坊的建筑构造、布局,作坊内制瓷过程的分工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和地层学的证据。尤为罕见的是此次发掘明代正德地层出土的部分釉上彩颜料、配制釉上彩的原料,以及大量较为完整的正德官窑釉上彩半成品,对研究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明 正德地层釉上彩颜料遗存
嘉靖 万历
198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重建龙珠阁,在龙珠阁原址清理发掘出一批明清官窑瓷片,其中以嘉、万时期瓷片为多,但都不能修复,主要是青花瓷为主。 1987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龙珠阁故址上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有大批明成化、嘉靖等官窑残器,这批嘉靖瓷片也不能复原,产品略粗。这种情况可能与嘉靖出现的“官搭民烧”制度有关,明御窑厂的生产似已开始衰落。2007年考古人员曾在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出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和绘青花五爪龙纹的官窑瓷片,质量似不比明御窑厂出土的差,说明此时的御窑厂已不是官窑产品的唯一烧造地了。2014年为配合修建御窑厂东围墙,在御窑厂东门深约1米的沟道里出土几件可以复原的万历款斗彩花卉纹碗,其彩饰不如弘治、正德精致,可见嘉、万以后官窑已没有过去前那样管理严格和兴盛了。
明 嘉靖绿釉碗
明 嘉靖绿釉碗
明 嘉靖孔雀绿釉碗
明 嘉靖蓝釉器座
明 嘉靖矾红器座
明 嘉靖黄釉器座
明 嘉靖白釉器座
明 嘉靖矾红豆
明 嘉靖五彩松竹梅纹碗
关于明御厂的停烧之年,有万历与天启、崇祯之说。传世官窑遗物中万历款为多,而天启、崇祯款瓷器稀少。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认为天启、崇祯有官窑烧造。不过,根据明御窑厂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天启、崇祯似没有了官窑烧造,因为至今未发现一片这一时期的官窑产品。印证景德镇陶瓷馆藏《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碑文,似可得出结论。碑文谓:“我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肃皇帝(嘉靖帝尊号)命中官,而任复归捕臣,显皇帝(万历帝)十七年复命中官为政,三十六年辍烧造而撤中官,因革不常”该碑结尾署“崇祯十年岁次丁丑孟夏日之吉”,从碑文我们知道,万历三十六年至崇祯十年御厂没有烧造,而崇祯十年之后,李自成农民军揭起,女真人入侵,天下大乱,崇祯帝惶惶不可终日,无暇顾及官窑烧造,明官窑在万历三十六年便停烧了,而传世的几件天启、崇祯款瓷器当为伪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