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羊井遗址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渚河北岸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包括龙山、先商、商代和周代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先商时期文化堆积最丰富,性质均属于漳河型遗存,并可分为三期,几乎涵盖了整个漳河型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因此属于漳河型遗存的典型标尺性遗址。组合绳纹陶鬲即发现于先商第一期的灰坑H21之中。
陶鬲编号H21:1,夹砂灰陶质,薄胎规整。矮领,微鼓腹,高锥足。口径18、通高23厘米。沿下颈部饰有整齐的竖行细绳纹,规格已接近线纹,腹部则饰有麦粒状斜行中绳纹,两组纹饰接茬交错,形成一种组合式绳纹装饰。两种不同粗细规格和施法类型的绳纹同时施于一器,观察其装饰工艺及效果似乎并不协调,究其缘由可能并非出于设计与技术操作层面,推测很有可能是由于文化风尚转型等方面的社会原因,这一推论的根据来自于漳河型独有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特性。
漳河型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反映在陶器群方面就是:主要器形鬲、罐类的陶器,形规胎薄;矮领高锥足已成为鬲的基本定型之制;器表所饰的绳纹整齐而细密,有的不足1毫米而称为线纹。因此,细绳纹或线纹的高锥足鬲和深腹罐,几乎成了漳河型遗存的典型文化标志器,不仅是漳河型形成的一种文化载体实证,也是区别于邻近的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的重要参照物。然而长期以来,作为漳河型典型文化特征的细绳纹,一直未能搞清其发生与起源的详情。北羊井出土的这件组合式绳纹鬲,粗细两种风格的绳纹兼饰一器,很有可能就是细绳纹风尚起始开端阶段的一个物证。因此,这件陶鬲不仅反映了漳河型细绳纹之风的发端以及标准陶鬲定型之初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还是漳河型文化形成的一个标志,因此对于先商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羊井期文化突变
北羊井遗址先商第一期出土的组合绳纹陶鬲,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产物,而应是考古学文化集中变革背景时期的衍生品,陶鬲所属遗迹H21之中共出的陶器情况,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灰坑H21共计出土陶片636片,陶胎较薄,绳纹构成大致为:中绳纹32%、细绳纹17%,其中细绳纹中还含有少量线纹。陶器总体变化趋势为陶胎变薄,形体趋向瘦高,绳纹以中绳纹为主但整体趋向变细,已开始出现线纹,并仍存在少量的麦粒状绳纹。该灰坑是北羊井先商第一期的代表遗存,其年代大致介于下七垣第4层和第3层之间,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
如何认识下七垣第4层与第3层遗存之间的较大区别,一直是先商文化探索中的焦点争议问题。北羊井以H21为代表的第一期遗存,恰正处于下七垣第4层、第3层之间,其文化特征不仅将前后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清楚地阐释了两者之间区别的根源所在,即北羊井第一期时期考古学文化正处于剧烈的变革阶段。这种变革反映在陶器风格上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制作日趋规整,胎薄纹细,鬲的形制基本定型。这种剧变很可能反映了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不妨可称之为北羊井期文化突变。
文化转型与漳河型的形成
北羊井先商第一期遗存的文化突变,再次证明下七垣第4层、第3层遗存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有鉴于此,所谓漳河型的内涵及范围应有必要稍作调整:即不应再包括下七垣第4层一类遗存,而当主要以下七垣第3层一类遗存为主体。换言之,漳河型仅属于先商晚期的考古遗存,年代区间约在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到四期晚段。北羊井遗址先商一至三期遗存,基本上反映了漳河流域先商晚期遗存发展演进的总体轨迹,大致勾勒出新定义漳河型较全面的发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第一期的文化转型促成了漳河型的形成。
北羊井先商三个时期的陶器特征演变,轨迹清晰,阶段分明:第一期以细绳纹显著增多为开端,第二期为细绳纹和线纹鼎盛期,至第三期细绳纹大幅减少而流行中绳纹为尾声。陶器群的这一演变历程,正是漳河型的典型文化特色。第一期正处于文化转型的突变阶段,H21出土的组合绳纹陶鬲不仅是转型期的一个具象,更是漳河型开端起始的物质文化标志器,比较形象地显示出漳河型起始阶段文化面貌的转型轨迹:首先是鬲的形制基本定型,作矮领微鼓腹高锥足;其次是绳纹转向细化。麦粒状中绳纹应是传统的孑遗,而整齐的细绳纹无疑是新生文化的萌芽。新旧元素组合于一器,或许只不过是一种工艺技术上的疏忽,但至少也能反映出一些文化风尚变革的社会背景。至于这种文化转型是单纯缘于制陶工艺更新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复杂的社会动因,应是今后先商文化探索需要着力的方向。
综上,细绳纹之风的发端、鬲的形制基本定型等元素,已成为漳河型文化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这一标志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传承和延续,北羊井期基本定型的矮领高锥足细绳纹鬲,一直发展延续至二里岗文化,不仅是漳河型与二里岗文化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由此也成为商部族物质文化方面传承的重要基因。因此,目前若单从陶器群演变观察,北羊井先商第一期属于漳河型的最初阶段,而H21组合绳纹陶鬲正是漳河型起始的物质文化标志器。(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