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赏邮票识陶瓷(二) ——唐三彩






[日期:2016-04-02]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已经在陶器的制造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瓷器。彩瓷起源于唐朝。唐三彩即是一种著名的彩瓷,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其造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器皿,另一类是人俑和动物俑。据考证,唐三彩流行于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以开元、天宝年间为最盛。
  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1961年11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这套特46《唐三彩》特种邮票。8幅画面均为三彩陶瓷中的精品,形态逼真传神,装饰华丽生动

三彩陶驴 三彩陶驴 三彩陶马 三彩陶马

三彩陶马 三彩陶马 载乐队驼俑 载乐队驼俑

选用的均为唐三彩陶瓷中的精品,均出土于唐长安城及周围的京畿之地(今西安及关中中部)的唐墓中。

第一枚三彩陶驴出土于西安东郊十里铺一唐墓中,通高16.4厘米,身着赭色釉,马鞍下面的鞍韂为绿釉,顶部鞍鞒则显露出黃白色,绿白相映,色彩相得益彰,邮票面值4分。

第二枚三彩陶驴出土于西郊土门一唐墓中,通高22.6厘米,长26.9厘米,驴身施蓝色釉,鞍韂为黃色釉,顶部鞍鞒凸出部施蓝色釉,邮票面值8分。

第三枚三彩陶马通高79.5厘米,是这八枚邮票图案上的唐三彩中器型最大的。是1960年陕西乾县的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陪葬的永泰公主墓出土,邮票面值8分。

第四枚三彩陶马同第三枚相似,也是1960年陕西乾县的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陪葬的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陶马通高79.5厘米,邮票面值10分。

第五枚三彩陶马长49通高40,厘米,1957年出土于西安市南何村,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邮票面值20分。

第六枚三彩陶马同第五枚三彩陶马是一对,也出土于西安市南何村,邮票面值22分。

第七枚是骆驼,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1959年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驼背上擎一方形平台,上铺一蓝色底菱形方格长毯,八名乐俑,其中七名男乐俑手持乐器环坐平台一圈,个个全神贯注地在演奏,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中间突出一女舞俑,婷婷玉立,正轻拂长袖,边舞边歌,可能乐声、歌声感染了载着他们的骆驼,此时的骆驼扬首张嘴,似乎也在引吭高歌。人与驼融为一体,相互呼应,形成空中乐舞一种热闹异常的欢乐场景。这件载乐骆驼俑似乎是在表现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小乐团,让人一睹而难忘。这三彩骆驼也被称作:“三彩载乐骆驼”,邮票面值30分。

第八枚是三彩载乐骆驼,通高66.5厘米,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胡人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驼背撘一条竖长条花纹的波斯毛毯,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载乐队驼俑,面值50分。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唐三彩马来。从现存唐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