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特征






[日期:2013-06-2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陶瓷考古专家撰文指出:“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这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2、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风貌和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下层瓷石制胎、支圈覆烧以及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瓷成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生历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镇地区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制作和生产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构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分期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质基础的原因。从总体来看,整个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单一瓷石成瓷,都是用传统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体呈色和胎质大体上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据专家考证,北宋、南宋尽管都是用景德镇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处层位不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风格不尽相同。考古考察情况表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层和下层两个层位。上层瓷石性能更加优越,其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含量较低,约为3%。又因为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下层瓷石性能与上层瓷石相比,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蒋祈在其《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十七公里,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来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所谓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与釉果只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称呼。它是指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不(dǖn)子(即指瓷石)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较高,可塑性弱,钾、钠物质含量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矿呈坚硬的浅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备而成的,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根据科学测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为同一种原料。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内风化度较深的瓷石,一般分为风化型和蚀变型两种类型;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dǖn)子的制作工艺,几乎相同。因此,构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随之不同,更何况,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结语

对上面考察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初期草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变和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是和历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过是青白瓷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过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划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个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它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