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汉统一全国后,中央封建政权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福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双耳陶壶》(图23),就与中原地区相同。同时,就陶瓷的发展情况来说,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较以往的原始青瓷前进了一步。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初期墓中“出土的瓷器,胎体坚实,胎色灰白,火候高,叩之有金属声,器物表面施青色或黄绿色玻璃质薄釉,比徐州奎山西汉墓出土的原始青瓷胎质还精致,和一般釉陶器不同。我们认为这些瓷器应属早期青瓷”。《陶瓿》闽候竹岐公社榕岸村庄边山出土。从其造型,纹饰和风格来比较,都与子房山的《瓷瓿》基本一致,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双耳匏壶》(图25)闽候关口出土,小口袋腹平底,似“匏瓜”形,器腹饰以弦纹和水波纹。这类壶的起源,在我国可能很早,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我国的“壶”字,就是它的象形字。但从发掘的情况看,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最早见于东周时期。到西汉时。就比较普遍了,在我国广东和广西等地的西汉墓中都经常发现,但由于器形的演变,都不完全雷同;东汉时,这类壶就很少见了。然而青瓷的进一步烧制成功,却在这个时期,这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的成就,突破了以往始于魏晋的说法。这个时期的瓷器,不仅在福建有所发现,而且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甘肃等地的东汉遗址或墓葬中也都有发现,特别在浙江上虞县小仙坛发现了窑址,其标本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胎质和釉的透明度都“已具备了成热瓷器的各种条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图23.双耳陶壶 西汉 高29.5cm 口径10.0cm 闽侯县榕岸庄边山 福建省博物馆
图25.双耳匏壶 西汉 通高27.0cm 口径8.0cm 闽侯县关口 福建省博物馆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灭吴后有短暂的统一外,其余都是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混战局面,在南方虽也是历朝更替,但较之黄河流域的北方相对的比较安定。福建偏处一隅,更少战乱。西晋后期,晋室南迁,北方人民也大量流入福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促进了福建各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其中青瓷的制作技术在江浙地区的影响下,也日益的发展起来,能烧造出胎骨坚硬,釉色青翠,日臻完美的青瓷器了,使福建的青瓷生产也进入了成熟阶段。
1949年建国以来,在配合经济建设基本工程中,先后在福州和晋江等地发现了一些窑址,有的经过调查或试掘,出土的有窑具和青瓷等,其“风格与瓷质和市郊六朝时期古墓中出土的殉葬品相同。由此推断为始于南朝时期的窑址。”最近对这处古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在一件窑具上发现刻有梁朝“大同三年”等字,从而确证了它的年代,是极为难得的重要发现。并在其旁边附近处,又发现唐代的龙窑一座。长达九米。其产品与梁大同窑相比较,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可知它是从南朝一直延续下来的一处重要的窑场。而晋江磁灶窑址出土的东西,“从器物的风格看,盘口壶圆鼓腹;盘,器底平坦,形低浅。均施青带灰黄釉色,多挂半釉,有铁瘢,胎不坚致,呈灰白色。近似南朝晚期之物。”从整个来说,窑址发现的还不多,发掘工作做的更不够,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开展,将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窑址,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青瓷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从目前出土的六朝青瓷,除很少一些是浙江或江西烧制的外,绝大部分是福建自产的。但不一定都是上述两窑的产品,可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集所选器物有的出自墓葬:而这些墓葬,多集中于福州、闽候、晋江、南安和建瓯一带,其他地方则极少发现。根据志书记载,这些地方,正是晋室南迁后,北方“衣冠士族”入闽后的聚居区域。这与发现的墓葬情况是相符合的,也与江、浙、赣、粤等地发现的墓相同,都是用特制的花纹砖券砌墓室。其中有不少一部分墓砖上印有确切纪年。最早的是西晋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最晚的是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历经二百余年。这些墓葬出土的青瓷器,为六朝青瓷的断代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与江、浙、赣、粤等地相比较,有着共同的时代风格,有些可能是在相互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开创了福建陶瓷发展史上的新风。《青釉辟邪水注》(图36)器形作猛兽蹲伏状,背负管状流,双胁下线刻羽翼、胡须、鬃毛、尾巴和流云,似腾空驾云状,较南京、扬州、仪征等地出土的西晋《青瓷辟邪水注》尤为精美。
图36.青釉辟邪水注 南朝高8.0cm 长12.0cm 福州市西门外风凰山 福建省博物馆
虎子从汉代出现以后,经吴、西晋、东晋而到南朝由繁而简为之一变。《青釉蛙形提梁虎子》(图32)器身作伏兽状,背部提梁作绳索形,四足作蹲式,头部正面刻塑眼、耳、鼻,昂首向上,就整体造型来看,虎虎有生气,较之吴“赤乌十四年”和西晋的“青瓷虎头虎子”都简洁有力,更富于生命,这在已出土的虎子中,是很难得的珍品。《青釉莲花香熏》(图42),香笼圆形,上下粘连在一起;上部有若干穿孔,并捏塑莲瓣,顶中央神像一尊,涌现于莲花之中;下部略大,并镂一孔,底连粗壮短柱,柱足呈喇叭形平底,与南京出土的东晋青瓷香熏相比,形体秀雅,亦具有新意。《青釉莲花博山炉》(图34),施釉均匀,呈浅绿色。盖上部捏塑莲瓣和氤氲缭绕的烟气,代替了原有的山形,其空间处复刻以莲花纹,盖顶中央亦捏塑神像一尊,坐于莲花之中,下部器身钵形,其下为矮柱和承盘,盘沿较高,柱中空,全器制作精美,比镇江池南山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墓出土的《青瓷博山炉》要精致得多,是博山炉造型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
图32.青釉蛙形提梁虎子 南朝高19.5cm 长30.0cm 福州市洪山桥 福建省博物馆
图42.青釉莲花香熏 南朝高18.5cm 底径12.0cm 福州市洪山桥 福建省博物馆
图34.青釉莲花博山炉 南朝通高20.0cm 口径8.6cm 闽侯县南屿 福建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