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子仁:中国梅瓶器型样式的演变






[日期:2017-07-05] 来源:古玩元素网  作者:子仁 [字体: ]

 

南宋后期 磁灶窑酱釉梅瓶,高30厘米,福建晋江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Y4出土

南宋中期 银质如意云头纹梅瓶,高19.9厘米,四川彭州西大街南宋金银器窖藏出土

南宋 磁灶窑素胎梅瓶,高22厘米,福建晋江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Y1出土

      南宋偏安一隅,文化重心南移,南宋官窑继承了中原汝窑的传统,出现两种分野现象:官民分野和雅俗分野。南方墓葬随葬梅瓶的现象比北宋时期南方的同类现象要兴盛得多,其原因与偏安朝廷带来的中原影响有必然关系。

      第四阶段:元代,在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中,梅瓶出现统一性特点,分化则存在于器型和品质的差距。

      元代北方最流行的是以小撇口、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二、四类样式群,南方流行以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六、七类样式群,形成南北二元格局,共52种样式。

      北方梅瓶在北方各大名窑陆续衰弱的背景下,其样式着重对金代的继承,缺少创新,最突出的形式变化又给人一种奇怪和不适感,意味着北方梅瓶在元代开始走下坡路。而南方梅瓶在三大名窑持续兴盛的基础上,沿着南宋时确立的基本方向,灵活融入元代特有的新内涵,样式不断调整创新又不失度,在适中、沉稳、文雅等传统格调中,兼容气势磅礴,气度宏伟的新风尚,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元代晚期景德镇的青花梅瓶体现了时代高度。

元 黑釉划“葡萄酒瓶”文梅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KM13出土

金末元初 磁州窑类型白釉黑彩画花梅瓶,江西瑞昌县码头村南宋宝祐五年(1257)冯士履墓

元早期 白釉黑彩书至元十九年(1282)铭文梅瓶,高18.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 龙泉窑青瓷密棱纹梅瓶,高20.2厘米,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底元代沉船出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元 白釉黑彩书“黄鹤”款梅瓶,高30厘米,河南鹤壁市大宽河出土

元 吉州窑窑变釉圈点纹梅瓶,高20.1厘米,江西永新县禾川镇旧城东门元代窖藏出土

元前期 山西窑场白釉褐彩弦纹折枝花梅瓶,高31.4厘米,底部有“延祐元年”(1314)墨书纪年文字,山西汾阳市杏花村酒厂出土

      第五阶段:明代,以小撇口、盘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二、三、六、七类样式群成为主流,共43种样式,比元代少了9种,梅瓶样式繁衍进一步放缓;南北方梅瓶所处地位发生逆转,南方梅瓶样式占绝对多数,景德镇成为核心产区;功能结构进入质变后期,明显转向了礼仪性和审美性。

      明早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采用小撇口的梅瓶样式;明代中晚期与陶瓷史上官民竞市的局面相一致。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烧造了高水平的梅瓶。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极为相似,极为流行一个样式:规范化的小撇口、束颈,颈肩过渡柔和,圆宽肩,上腹鼓,下腹斜收,胫部内曲,足部直立或微撇,极浅的平底隐圈足。配宝珠纽、管状舌的钟式盖。实例均为品质一流的青花和白釉器,优美、端庄、典雅、适度。

明永乐 景德镇御窑“内府”款白釉青花梅瓶,日本藏

明万历 景德镇民窑青花双龙戏珠纹高腰带盖梅瓶,通高约37.5厘米,广西桂林尧山明万历十八年(1590)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夫妇合葬墓出土

明宣德款 景德镇御窑青花龙纹“梅瓶”,高55.3厘米,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雅坚斯博物馆藏

明中期 景德镇窑珐华釉青地浅彩莲塘纹梅瓶,高36.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初期 北方窑场白釉黑彩画花缠枝菊纹梅瓶,高36.5厘米,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南安侯俞通源墓出土

明中晚期 景德镇民窑青花双龙纹带盖梅瓶,通高27.7厘米,广西柳州明墓出土

明中期 山西窑场珐华三彩折枝牡丹纹梅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嘉靖 景德镇窑蓝釉杂彩人物纹梅瓶,高28厘米,江西大余县吉村公社游仙大队明刘节墓出土

明晚期 景德镇民窑青花松鹤鹿图梅瓶,高27.5厘米,青花底款“玉堂佳器”,江西南昌南城县明天启四年(1624)墓出土

明 陈炉窑黑釉梅瓶,高22.6厘米,陕西铜川陈炉水泉头出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