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潘家园之08版故事






[日期:2012-11-18]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八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难道人们一旦坠入了这个虚幻院落里的“黄粱梦”,就真的没有醒来的时候吗? 

  答案令人悲观。又转了一圈儿,我发现“潘家园口头文学”在不知不觉之中已更换了主旋律。最早版“我奶奶、我爷爷传下来……”的故事已然绝口,就连第二版“从开封汉墓里挖出来……”的故事也无人重复,取而代之的是08版最新潘家园故事:“我儿子(或女儿)在法国留学,有一天去郊区旅游,在一个老酿酒工人家发现这一对康熙款的五彩将军罐,您猜怎么着吧?那老头的祖上是八国联军!我儿子二话没说就买下了,一只在美国就拍卖了,剩下一只回归祖国不是?……你看,这罐子后头还有海关加盖的火漆!” 

  一拨又一拨买家,一茬接一茬骗局,潘家园的故事似乎永远都能够以它光辉的财富魅力征服听众。一场“红屁股”(火漆)收藏热正在中国悄然掀起,一批头些年被老外“打眼”买回去的文物赝品,正大规模地向中国文物市场回流。而如此同时,中国的文物市场已经与股市、楼市一样,泡沫正在破裂,悄然步入了衰退期,本世纪初在全球掀起的亚洲艺术品热也正在迅速降温。2008年,苏富比(微博)在纽约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展出了260件拍品,最终成交的仅60%,成交金额总共才2000多万美金,只够头几年拍出去的一只元代青花罐。中国本土也毫无例外,大部分文物有价无市,各类市场人多买少。这一切都明确无误的提示:中国文物市场的冬天就要来临! 

  逛完潘家园,我接着又去了公安局,打听刘秀才现在何处服刑。得到的答复是,他被判了6年徒刑,现在安徽老家服刑。他不是认了巨额罚款吗?怎么还领了这么长的刑期?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即托朋友帮忙,要通了那边监狱的电话,并且让刘秀才接受了电话采访。 

  “……这几年尽管我没有直接去盗墓,可是帮几个老乡查勘了几处墓址,所以加了几年刑期。不过没关系,监狱长说只要我好好表现,可以争取减刑。我在里头没中断过学习,心里还挺有底的,不管最后坐几年牢,出狱后我一定还去考北大研究生,要不就对不起我死去的爹娘。” 

  电话那头,刘秀才声音里透出几分自信和轻松。通话时他还告诫我别再轻易出手买文物了,也不要相信专家们的“长眼”。“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专家,拿东西给他们看,要么全看真,要么全看假。他们只看得懂自己博物馆里面的东西,根本识辨不了文物高仿品!”他说。 

  我问刘秀才这几年闹下来最后还剩下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从经济上讲没剩下什么,在北京买的两处铺面已经折款充公。其它方面嘛还是有收获的,尤其是在学识和见识上,把许多世事琢磨透了。就说古玩这一行吧,尽管头几年让许多农民发了点小财,可是再搞下去恐怕好多人都会有我这样的下场。您看啊,现在文物市场上除开盗墓能挖到的一些老东西之外,哪里去找真品?这些卖东西的人要想继续吃这碗饭,不是去盗墓或是偷抢国家文物,就是拿了假东西去骗人,这几样手段又有哪一样是正路?按理说都是犯法的,若不趁早收手总有倒霉的那一天!走多了夜路哪有碰不上鬼的?可是收手呵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也难。您想想看,在农村经营田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能赚几个钱?胆大的去挖墓,运气好累一个晚上的收入就抵得上在田地里苦干好几年。胆小的编几句瞎话去骗人,什么‘我爷爷解放前就喜欢收藏老古董、我奶奶早年用鸡蛋换老物件……’在潘家园,会这几句瞎话就可以哄骗一拨又一拨人,轻轻松松捡钱,您说钱这么好赚,有几个人会主动收手不干?” 

  “你看这一行最后的赢家是谁?”因为通话时间受限,我不得不直奔主题。 

  “最后的赢家?其实明摆着。我告诉你吧,发大财的人一是拍卖行的老板,拍真拍假只赚不赔;二是那些下手较早的大收藏家,高价卖出次品和赝品,低价买进珍品、精品,待价而沽。我就帮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老板进过几件高仿瓷,先放在博物馆展厅里展出半年一年,把舆论造出去,‘某某博物馆收藏了某件国宝’,然后再送拍卖行高价成交。人家名头大,有人信他;这几年发了财的还有一些介入买卖的鉴定专家,他们相当于运动场上的裁判兼运动员,既是文物鉴定者,又充当文物经纪人,买方卖方两头通吃……”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