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眼力是如何练出来的






[日期:2012-02-25]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作者:西风 [字体: ]

  三、吃一堑长一智

  收藏圈历来没有常胜将军,行家或者藏家平时的“眼力”再牛都不算,关键是下手的那一刻。行家打眼,在圈子里都是难以启齿的事,退货就更丢人,有些行家打打眼一两次被行里知道,混不下去的大有人在。这说明行家的“眼力”就是生存的资本。所以行家或者藏家“打眼”一般都是偷偷的自咽苦果,吃一堑长一智作为自己的教训。“眼里”的练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经历技术层面的考验和社会心理学的认真思辨才能最终达成。

  即使打眼了,痛心疾首和产生惧怕心理都是不明智的,一定要调整心态,从教训中总结经验,当初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鬼迷心窍”的?是什么迷局使得自己没有看透?是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因素导致判断失灵?只有深度地剖析自己最容易被攻陷的薄弱环节,加强这一环节的漏洞,弥补缺点,使自己时刻保持明锐的洞察力和识别最新高仿技术的甄别力,时刻把自己以往所犯的错误当作警示自己的一面镜子。这样自己的“眼力”才处于不败之地。

  四、谁强不如自强

  俗话说:“国有不如家有,家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怀揣”。在利欲熏心和满是赝品的古玩市场上,谁都想拥有一双“毒眼”,无论是行家或是藏家,无论是店家经营者或是普通摆摊的贩子。古玩的乐趣是“捡漏”,古玩的终极意义是拥有的藏品具有价值。无论是经济价值或者是文物的文化价值,两种总要占据其一。两者都不能占据,“眼力”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拿赝品当国宝自欺欺人,那是垃圾眼;拿普品当无价国宝,那是痴心妄想的盲眼;拿珍品当垃圾处理,那是没眼。“眼力”之重要,就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古玩当中到代精品和绝品,犹如伯乐发现千里马,春秋伍子胥发现专诸和孙武一样重要。

  古玩战场上行家和藏家的“眼力”是发现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物精品。没有眼力,什么都谈不上,即便你有雄厚的资金,如果自己不具备发现具有“毒眼力”的人才或者自己具有“毒眼力”,资金照样会打水漂,而且是血本无归。

  五、常保谦虚、谨慎之心

  一些藏家具备一定能力之后,总以为只要在市场上捡漏、在拍场上举拍、在圈子里能出货就很神气。其实还要磨练的还有许多。从古玩圈子里货卖行家这点来看,往往巨大的陷阱和隐秘的布局时刻陪伴着,只要你的欲望大过理智的“眼力”,或者邪恶一旦盯上你,那是非常麻烦的事。资深的藏家和行家都是拿血本买出来的,拿教训磨练出来的。没有随随便便可以成功的人,古玩界尤其如此,古玩界真正具备鉴定能力的全才少之又少。所以,把一个门类做通、做扎实之后,再做其他门类。就陶瓷而言,从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战国两汉陶瓷,唐代南北窑口瓷器、宋代五大官窑和南北窑口瓷器、元代南北窑口瓷器,明清官窑和民窑瓷器,民国瓷器等等,跨度数千年,延续几十个朝代,每个窑口的各个时期的传承和工艺特征以及现代后仿的差别,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实践中总结鉴别经验。这样庞杂的窑口和种类,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专项研究几个门类,把子弹打在目标上,才是最为关键。不要欲望太强,要克制和节制。记得著名演员陈道明有过一段话很经典,同样用在资深藏家身上也有其借鉴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人性的弱点”永远是藏家的最大敌人。捡漏、冲动、贪婪、幻想、犹豫、后悔、虚荣等始终相伴左右。如果能克服这些毛病,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大行家和大藏家。

  西风简介:

  本名,张星忠,1970年生,甘肃陇南人,自幼喜爱绘画和文学,早年定居北京。独立文化学者,民间古陶瓷职业考古调查学者,元代瓷器专项研究学者。出版有元青花相关专著,并担任数家文物收藏机构顾问,同时担任十家报刊杂志和网络门户网站特约撰稿和评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