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者也要做“海囤族”?






[日期:2010-12-29]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孙巧拙     [字体: ]

 囤货为哪般?

 

  从囤食用油、卫生纸到囤黄金、囤艺术品,可以说囤货已不是少数人所为,而囤的出发点则在于“越来越贵”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最新的CPI数据——上涨5.1%,而“欧美国家的通胀标准是3%”。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财富的保值与增值成了很多人最关注的事情。“如果你今天的财富没有达到10年前的5.5倍,那么就说明你的资产缩水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系教授王峰告诉记者。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黄金的涨幅为3.5倍,石油的涨幅为2倍左右,“其实都贬值了”,而全国房价平均累计涨幅超过500%,一线城市房产的涨幅则在6到8倍以上。“但是这些都比不过收藏品,古玩、珠宝、玉器和大师画作等,涨幅都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可以说文物艺术品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王峰说。

 

  在王峰看来,囤收藏品与囤生活用品的初衷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出于对市场的不确定”。王峰认为,“囤货”现象从古至今都存在,“如果市场对于某种资源或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有人控制了一定数量的该资源,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超越市场的定价权,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有机会获取暴利。这样的现象就是‘囤货居奇’。” 他告诉记者,“囤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为了趁机“捞一笔”,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因为安全感缺失。

 

  陈春林肯定了王峰的观点:“眼看着货币在手里贬值,其他投资领域的回报率又不够可观,最终还是觉得投资玉石市场既保险,赚钱又多,所以我选择了囤玉料。”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囤收藏品的现象并不正常,因为这意味着收藏界的浮躁气氛更浓了。“‘囤’这个字本身就与投机、投资挂钩,真正的收藏者不应该与这个字产生联系。如果一个人大量囤积收藏品,那么说明他的购藏属性更加偏于投资。这样的‘藏家’说到底就是‘二道贩子’,他们只想通过藏品挣钱。这样的人多了,对中国收藏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表示担忧。

 

  但是也有人提出,囤收藏品并非不可取。马云超便认为,收藏本身就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囤积,若是趁着某种艺术品价位低时多买进一些,不仅减轻了日后的资金压力,也有利于更加系统、全面地进行收藏。“但是出发点一定要是喜爱,而不能抱着投机的心理。”


 囤藏品能稳赢吗?

 

  囤收藏品就能稳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囤货大军最早注意的红木家具为例,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8年红木市场的崩盘。大量囤货的结果是这一领域泡沫聚集,经济危机一来,被囤的红木砸在了囤货者手里,“不少人倾家荡产,到今天都喘不过气来。”福建仙游一家红木家具厂的老板林群生回忆道。

 

  林群生本身也是一个红木家具收藏者,但是他挑选藏品时十分挑剔,也并不囤积收藏品。林群生认为,并非所有的红木家具都有收藏价值,“凡是红木都能升值”也是现今收藏界中一大错误观点。“只有同时具备高档原料、良好工艺和独特造型的红木家具才值得出手。不然不仅不能升值,一旦验明正身,甚至会变得一文不值。”此外,林群生认为,红木家具转手非常不容易,“除非有自己的‘圈子’,不然想以理想的价格转手是个大问题。作为一个商人,我也许会考虑囤货,但是作为一个收藏者,我决不囤货。”

 

  除了红木外,伴随着两年前经济危机一同崩盘的还有普洱茶与当代艺术品,这两个收藏领域曾经也吸引了不少“海囤族”。有收藏者在博客上抱怨,他在2007年以20万元囤了一吨普洱茶,到2009年其价值缩水至6万元左右,至今也没能再回到价格高点。这位收藏者只能在家“望茶兴叹”。

 

  “跟股市一样,庄家赚够了钱就撤,到时候跟风囤货的收藏者不仅不一定能赚钱,想全身而退也没有那么容易。”王峰提醒普通收藏者,囤收藏品固然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很多藏品背后都有“推手”,高昂的价格是各类游资共同炒作的结果,其中大多数是企业行为,普通收藏者若盲目跟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则表示,无论对待什么藏品都应该冷静,最好是从“收藏”的角度出发,就算是投资也要“放平心态”。“选择藏品时要对其有所了解,对选购的藏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这样的收藏才健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