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者也要做“海囤族”?






[日期:2010-12-29]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孙巧拙     [字体: ]

  今天你“囤”了吗?——如果评选2010年度热门词,“囤货”一定榜上有名,从粮食、蔬菜、水果,到衣服、鞋子、护肤品,在“海囤族”看来真是无货不能囤,有人甚至戏称如今是“囤时代”。如此热门的“全民运动”连收藏领域也未能“幸免”,不少收藏品如今也纷纷被“囤”,令人不禁有些疑惑,难道收藏者也要做“海囤族”?

 

  收藏等于囤货?

 

  5%至10%——不过短短两三个月,红木家具的价格来了个“大跃进”, 黑酸枝家具成品更是“突飞猛进”,涨幅达到了15%至30%不等。“能不涨价吗?据说有人专门租了好几亩地,建仓库囤红木家具。”有知情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

 

  在北京的一个红木家具专卖区域,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离家具城还有大约100米的位置,一个个醒目的招牌便跃入眼帘:“价值堪比黄金的硬通货”、“升值潜力无限的收藏珍品”……商城中人潮涌动,“精品专区”的导购员身边围绕着众多咨询问题的顾客,真是人气十足。

 

  “2008年经济危机过去后,红木家具的行情又开始升温,不仅销售情况回暖,也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囤货’对象”。陈先生是该市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即便如今红木家具价格飞速上涨,但其升值空间仍然挺大,“因为囤木料的人比囤家具的人更多。”据陈先生介绍,当前上等红木的价格翻着倍涨,一吨小叶紫檀要价200万元, 而2007年只要75万元就能拿下;海南黄花梨2009年一吨卖到500万元,今天身价则涨到了800万元左右。“原料成本疯涨,红木家具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据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北京一位知名红木藏家近几年囤了50吨黄花梨、60吨印度小叶紫檀、1500多吨老挝红酸枝以及500多吨缅甸紫属黄花梨。陈先生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知道有人直接去国外承包了上千公顷的森林,还有比这囤得更彻底的吗?”

 

  除了红木,玉料也是“海囤族”的“宠儿”。“今年10月我带100万元去新疆,能买到20多块普通籽料,这个月去能买到十几块就不错了。现在和田玉料差不多每克1000元,好的玉料还会更贵。”在运输公司任职的陈春林从3年前开始到新疆买玉料,他亲历了和田玉价格的迅猛上涨。据统计,此前和田玉市场价格每年上涨5%到10%,而近两年,涨幅激增到每年至少2至3倍,个别高端品种的价格一年能冲上10倍。“现在就算带了足够多的钱,也可能买不到东西,因为去扫货的人越来越多了。”陈春林苦笑着说。

 

  一些低端的收藏品更是成为“被囤”的对象。去年还能在河床、路边随意捡回家的黄蜡石,今年在网上已被叫卖至上万元一块,云南等地的黄蜡石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浙江义乌一座山上不久前发现有黄蜡石,立刻引来数百人疯狂挖掘,随后全国的挖石人、买石人蜂拥而至。据说,最高峰时小小的山坡上竟然有近千人同时开挖,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什么东西都在涨价,但是越涨越有人买,我这里各种面值的第四版人民币,每天都能卖出十几刀(一刀为100张连号钞),上个月有个人来买了3条1990年版2元人民币(一条为5000张连号钞)。”北京马甸邮币卡市场的一位摊主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该市场的邮品摊位上,记者还看到有顾客买走了多版同款邮票。看来,收藏者们确实是“无货不囤”。


  高端藏品也能囤?

 

  在刚刚结束的多家秋拍会上,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档白酒以黑马之姿出现在拍场上,北京荣宝、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推出的白酒专拍,受追捧程度不逊于法国高档红酒,而且战绩不俗。而在对普通收藏者来讲更方便购藏白酒的地点——超市中,“茅台们”更是供不应求。“以前每逢过节前,都是白酒的旺销季节。但是最近半年,‘茅、五、剑’等名牌,不管什么时候销售情况都非常好。”据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有关负责人透露:“像经典的53度飞天茅台,有的客人直接从我们这里全部包圆儿,货架上经常缺货”。

 

  “炒茅台酒比炒股票和炒房都挣钱。”在一家外企做管理人员的王庆宏就是一位热衷于“囤白酒”的藏家。据他介绍,以53度飞天茅台酒为例,在去年五一期间,每瓶市场价格还不到600元,而年底就涨到770元,“现在都上千元一瓶了,价格差不多涨了一倍。我家里囤了十几箱茅台,其他高档白酒也都成箱成箱地搬回家,这样不仅以后送朋友可以省钱,而且等着它们升值后还能赚不少钱。”

 

  除了红木、玉料、钱币这样的“亲民囤货热点”外,诸如白酒这样的新兴收藏品种备受囤货收藏者青睐。而更高端的,如近现代书画也同样成为了“海囤族”追逐的目标。

 

  “我家有5张徐悲鸿的画,徐悲鸿现在是我‘囤货’的主要对象。”收藏者马云超对记者说。囤艺术品与囤生活用品最大的不同,便是“囤”的标准不一定是以绝对数量定义的。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之一,徐悲鸿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并不算多。在网站上搜索徐悲鸿的作品拍卖数量,只有6336件次。而与徐悲鸿名头相当的大师,齐白石与张大千的作品拍卖数量,则分别为1.8万件次与1.64万件次。“这6000多件作品里有不少是反复出现在拍卖场上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也就1000件左右。虽然5幅画说出来显得数量很少,可是一算它在徐悲鸿所有作品中的比例,再算一下中国有多少人在玩收藏,一个人持有这样的数量也可算作‘囤’了。”据了解,近年来,徐悲鸿的作品身价水涨船高,通常“单枪匹马”的价格便高达数十万元。今年秋拍中,大师的力作《巴人汲水图》在北京翰海拍出了1.71亿元,价格之高,令人咋舌。

 

  “我只收藏他的《奔马》系列,这5幅作品在同系列中也算小有规模。虽然现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让人感到有些压力,但是我会找机会继续‘囤’,毕竟精品越来越少,而且是永远不会贬值的。”马云超表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