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淄博窑
当我们饱览鱼盘风采时,不得不推崇和仰慕红红火火、波澜壮阔的淄博窑,在它的旗帜下,勤劳智慧的陶人们创造和熔铸了鱼盘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淄博这片土地上,人们开始“抟土制器,焚柴而陶”。点燃了淄博窑神圣的火焰。通过对沂源桃花坪扁扁洞人类遗址出土的陶器考证,淄博制陶已有10000年历史。临淄。“后李文化”遗址的挖掘证实,8000多年前,淄博的陶器制作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高水平。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彪炳汗青。春秋战国时,各种鱼纹装饰开始大量在陶盘上出现,成为淄博鱼盘的源头。北朝淄川寨里窑生产的青釉莲花尊,达到了青瓷的最高水平。隋唐开辟了黑、青、酱、茶叶末等施釉产品新领域。
彩绘陶鱼盘
宋、金时期是淄博古代陶瓷发展的兴盛时期。此时的淄博鱼盘青釉居多,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刻花、印花、剔花和酱彩鱼纹装饰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创作主题为自由、欢乐、吉祥。藏品“鱼乐”盘就是一件青釉印花精品。在蔓草、葵瓣和翻滚的波浪中五条鱼悠然自得地在水中游乐,生机盎然。充分体现了淄博陶人精湛的制瓷工艺和高超的装饰水平,标志着淄博鱼盘装饰艺术的第一个高潮形成。
元代坡地窑生产的白地黑绘鱼盘,体型硕大,自由豪放,成为釉下彩绘装饰淄博大鱼盘的先声。明末西河窑场试制出了白釉青花大鱼盘,揭开了淄博鱼盘釉下青花的崭新篇章。
明 白釉黑绘鱼盘
明末 青花多边饰鱼盘
清代淄博鱼盘装饰艺术炉火纯青,在全国陶瓷艺术中独占鳌头。清末民初,淄博人创造出釉下红绿彩鱼盘,“双鱼戏水盘”、“金鱼小盘”等,达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新境界。期间“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鲤跃龙门”等五彩缤纷的吉祥图案大量出现,质朴厚重,美观实用的淄博大鱼盘,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 “团圆饺子盘”,人们在实用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美的享受。
清 青花网络纹开光边饰鱼盘
年过70、德高望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冯乃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制作或画过鱼盘。他们情真意切地告诉我:淄博陶人用当地青土做原料,牛拉碾,脚踩泥,手拉坯,陶范整型,手工画坯,馒头窑烧成生产鱼盘,并以此谋生。当年画鱼盘的陶工,被称为“耍狗毛的碎货匠”,社会地位很低,以画盘来养家糊口和谋求富裕。盘中那一笔一划,都是陶人们谋生渴望和辛勤劳动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其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呼唤。人民是水,人生如鱼。那用劳动创造了美的人民大众就是浩瀚的大海和江河湖泊,我们是水中的鱼儿,融入大海,就有了大海的胸怀和欢乐;离开大海,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滴水中感悟那顺乎自然、鱼水相融的至高境界,使我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深深地融进了鱼盘艺术的海洋。
2007年,我有幸从1981年的《中国画报》古尔都文版上发现了朱一圭当年画鱼盘的照片,促使我再次拜访画鱼盘长达50余年的陶瓷专家朱一圭先生。他对鱼盘艺术的研究和挖掘有独到的见解:搞艺术切忌浮躁,要到民间寻根求源;鱼盘以圆为核心的构图,以快和简为特征的画风,体现了时空艺术;淄博陶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访问中朱老即兴画盘,廖廖几笔,一条神灵活现的大鲤鱼就跃然盘上。这使我猛然间受到启发:当年陶人们把狗毛剪下来绑在草竹硬条上制成毛笔画盘,一天能画数百个。圆润的线条,简练的构图,水到渠成,已成为程式化操作,必然有一个简练快捷而又体现功力的画盘技法。我对照鱼盘藏品反复揣摩,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提炼,鱼盘的“三大笔,五要诀”技法口诀形成了。得到了陶瓷专家们的赞同,并由罗晓东大师专门配以图示。
淄博鱼盘绘画技法诀图解:
“三大笔”:
“五要诀”:
淄博鱼盘工艺流程谣
掘挖青土挑推拉,风化拣选洗淘渣。
牛拉碾碎脚踩泥,揔揉陈腐不能差。
成型拉坯用辘轳,陶范定型手按压。
修坯重点在口沿,浸浇轮刷施釉法。
狗毛束笔钵为砚,点画勾抹尽挥洒。
仰扣叠装馒头窑,火里求财出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