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事美术工作的人,我不得不反问您一句:什么是“正常”审美?而且美有标准吗?
我们看一下德国绘画大师丢勒的一幅作品:(见标题图)
这幅画中丢勒的母亲美吗?她瘦骨嶙峋、眼窝深陷,算不上美。但是这幅作品为什么被奉为珍品呢?因为丢勒用艺术的手法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跃然纸上,让现实中的丑瞬间升华,你在这幅画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被岁月摧残的丑老太婆了……这幅作品在技法上也堪称典范,一笔一划都不是随意而成,其中的结构、明暗关系都恰到好处。当年老师让我们临摹这幅画的时候我们还颇不情愿,在临摹了无数遍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绘画水平和之前已经不在同一层次了。什么是经典,这就是。
有朋友提到了毕加索说:
加索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人,他的写实派的绘画功力相当深厚,早在10几岁的时候就把所谓的“符合正常人审美”的绘画类型画的炉火纯青。
之后他对这种绘画方式感到厌烦,就开始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很大的一个成就或者说特点在于,一副画上展现的永远不是一个角度的内容。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画家,什么是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我们来看一下毕加索对牛的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过程:
一头写实的牛固然给人以遒劲的美感,但是毕加索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性的、原始的美感上,而是进一步提炼、简化,一只牛变成了几条简约的线条,其中传达的美感、信息也就更多,所谓“越是简单,越是复杂”。而这个简化的过程,是需要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水准才能达到的。
再来看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毕加索作品《亚威农少女》:
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五个少女摆着各种姿势展示她们的身体,给人慵懒、恬淡以及一种特有的野性美。但是作者并不是随意表现的,菱形的身体、尖角的转折,是不是很眼熟?对,这是古埃及壁画的常用手法。再看右边两位少女的面部,这是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纹饰。大量的暖色运用让人感觉慵懒,再用局部冷色的对比,又让画面不那么过火。
这就是大师的手笔,是对前人画作高度凝练、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女性的美。当然,这些形象使当时的人观后产生作呕感。当时的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殊不知,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
这是外国的,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国粹——中国画。
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几乎全靠墨块的布局、铺排,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先来看几张作品:
这是张大千大师的几张泼墨山水,乍一看大片的墨、翠绿、钴蓝通过宣纸特有的浸染效果纠结在一起,占据了整幅画作的绝大部分,这明显不是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因为没有进行中国画传统的布局。但是看到这些画作,你感觉到了什么?雄浑、厚重、豪放、大气、一览众山小……在径尺之间纳入万里河山的气势,这就是大师的审美。
说到泼墨,我们再来看一张南宋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这幅作品和当时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物画从来都没有这样画过。这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说到疯,我们再来看大名鼎鼎的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作:
翻白眼的鱼、单腿站的鸟、七拐八拐的树、突突兀兀的石、似披蓑衣的山……到处都透着疯、怪,为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不容,但是朱耷的画作却透出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至臻化境的艺术美感。
再回到欧洲,为什么能有“文艺复兴”?是因为有人敢于打破旧的教会式的审美观念,用新的审美观念解放了人性,从而解放了科学解放了人类!
综上。所谓审美,就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旧的审美观不破,新的审美观自然不能发扬光大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