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家携大笔的资金进入,搅动了国内艺术品市场,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的是拍卖行及艺术品市场中其他的利益获得者,愁的是曾经低调谨慎的传统藏家。
伴随着新买家出现的是“传统藏家”被边缘化的担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于艺术品价格的持续飙升,传统藏家或者单一收藏者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场。”在2011年春拍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的拍卖现场,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的价格起拍,当价格飙升至3亿元之后,只剩下一位年轻姑娘和一位电话委托的买家在竞价。嘉德的副总裁寇勤不得不亲自组织人员将其“保护”起来以令拍卖得以继续。最终,在那位姑娘给出3.7亿元的叫价后,拍卖师一声槌响,加上15%的佣金,这幅作品创造了4.25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在拍品落槌以后,这位年轻的竞买者的身份也成为人们竞相猜测的一道谜题。
在新买家的步步紧逼之下,绝大多数的传统藏家不得不退出在拍场上的竞争。有评论称,“在传统的藏家们看来,前一轮高峰中来自于新富阶层的新买家们犹如‘野蛮人’一般闯入了他们原本优雅的棋局,悄然改变了其间的游戏规则而令他们倍感不适。”的确,在艺术品市场与资本联系的还远未如今般紧密的时候,艺术品的收藏和交易都带着一股子的文艺劲儿,或者说是“旧式文人的酸腐劲儿”,而不是如现在般“赤裸裸”的投资游戏。
传统藏家最大的苦恼恐怕就是艺术品价格的飞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藏家也是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受益者,但是这些收获恐怕无法满足“以藏养藏”的资金要求。虽然苦恼不断,但是他们也正积极地在市场和新买家所留下的狭小空间下不断寻求出路。
反过来再看这些新买家,如果您一直关注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就会知道,他们并非是只会花钱的“野蛮人”。或许他们在一开始真的不懂艺术,不懂艺术品,但是他们在市场中正在不断成长。
在艺术品市场出现的新买家中,有80%左右为企业家。这些新买家在商场获得成功之后选择转投艺术品市场,将商业投资的经验带入艺术品市场,目的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般传统藏家是靠日积月累,在不断的收藏过程中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确定收藏的重点,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而新买家会在分析市场之后,直接确定自己的目标,“稳准狠”或许可以简要的概括他们在艺术品购买中的作风。
或许在艺术品市场刚刚兴起之时,一些买家的确只是跟风购买,但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买家并非是单兵作战,随着新买家一起不断成长的是国内的“艺术品经纪人”行业。他们为不太熟悉艺术品市场的新晋买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分析,为雇主寻找适合他们品味和购买力的艺术品。虽然“艺术品经纪人”在国内如今还远未达到成熟和专业的阶段,但是他们在新买家参与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买家们善于经营,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许多新买家都会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品相上乘、回报率高的拍品更容易受到追捧。中国新买家的眼光变得越来越苛刻,辨识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