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
暴涨暴跌的 “艺术品股票”
今年初,资本跑进艺术圈里搅起了轩然大波,导演了一出暴涨暴跌的“过山车”闹剧。
1月26日,“敢为天下先”的天津文交所,正式推出艺术品份额交易,以权益拆分的模式将艺术品改造成股份形式投放市场,即艺术品份额化或俗称的“艺术品股票”。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两件艺术品——2007年去世的天津山水画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与《燕塞秋》(每份发行价1元,流通总量分别为600万份和500万份)均以每日15%涨停。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全国各地超过5万人组成的游资“敢死队”,汇聚数十亿资金,来炒作这两幅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至3月24日,两幅作品每份价格分别升至18.70元和18.50元,在32个交易日中,收益率17.5倍!
然而,艺术与资本的零距离接触,不全是美好,由于资本的过分“卖力”,反而演砸了。3月24日后,两个艺术品份额即踏上漫漫熊途,截至9月5日,分别为每份3.08元和3.01元,比最高价时跌去了80%还多。更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艺术品份额,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无量下跌状态,有时居然出现全天只有一手交易的诡异行情。而在上市前,白庚延画作的拍卖最高纪录为392万元,上市后,最高价值达1亿元,熊市时也达2400万元。泡沫一看即明。
大半年来,如此惊人的价格波动在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交易”中并不鲜见。即使备受诟病,可天津文交所短时间汇聚资本的模式,被国内其他文交所纷纷效仿。截至2011年7月31日,全国各地开业及筹备中的文交所总数已达36家,其中已挂牌开业的文交所达21家。
质疑
非理性繁荣的艺术品市场
文交所遍地开花的坚实后盾,是“超英赶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凭借艺术品年收益30亿美元的成绩,拿下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文化部5月末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则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
进入2011年,国内艺术品领域依旧是惊喜不断,天价作品频现。在6月7日结束的保利春拍,总成交额达到61.3亿元,一举刷新了十几天前刚刚由嘉德春拍创造的53.23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成交纪录。天价拍品更是屡创新高,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陈逸飞代表作《山地风》以8165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
狂热数字的背后,是民间资本的涌入,从向来备受追捧的中国书画,到此前少有问津的古籍善本,艺术品的各个种类被轮番暴炒,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流动性释放助推了这场非理性盛宴。”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开始,政府向市场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做实业不容易赚钱,便转投资本市场,当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也下降之后,流动性从资本市场向其他投资配置品转移,艺术品市场受到资金青睐。
而当异常繁荣的艺术品市场遭遇“十两拨千斤”的资本市场,其结果不言而喻。艺术基金、艺术按揭、艺术抵押、艺术保险……这便是艺术与资本嫁接而绽放的奇异花朵。
而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泡沫中的泡沫。艺术品的稀有性、惟一性,使得价格不断攀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带有投机行为的市场,都存在巨大泡沫,而且泡沫有随时破裂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以一个形象的比喻阐释文交所乱象,“如果一列火车只设置一个铺位,只能供一位乘客消费,那车票一定相当昂贵,因此火车分为多节车厢,每节车厢设置多个座位,分拆卖给许多乘客,这种消费方式是合理的。但是当你买到火车票后,再倒卖火车票,就属于‘黄牛’,这种交易是违法的”。
但国内文交所的专家却认可这一金融创新模式。
据了解,国外艺术品的二级交易市场只有拍卖,没有文交所。将艺术品以份额交易模式这种证券化方式进行交易,这在全世界是首创。
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透露,天津文交所的创立特色是严格依据法律——如物权法。“物权法是文交所创立时依据的一个重要法律。按照这一法律的规定,物品可以共同按份额共有,文化艺术品可以按份额为多人共有。这就是交易份额化的基础,也就是说可以按照份额来交易。”
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认为有意投资艺术品的人总是不踏实,是因为艺术品市场体系有两个“死结”,一是真假问题,二是谁来定价。而艺术品的网上份额化交易,有助于解开这两个“死结”。
艺术品证券化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给了普通人投资艺术品的机会。相对透明的信息揭开了艺术品投资的神秘面纱,而“份额化”交易的平台则降低了运作的资金门槛并提供了变现渠道,这让普通受众有了涉足其中的可能。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指出,“这种艺术品金融创新是有意义的”。
而一直对文交所的形式抱以宽容态度的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则表示:“文交所是一个创新的交易形式,是一种新的投资通道,本身具有价值,长期来看对市场是能起到推动作用的。”
展望
艺术品资本化何去何从
艺术品动辄上百万甚至上亿元,让不少人望而生畏。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无疑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但原本专业、小众的收藏市场变成资本化、大众化的投资市场,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绘画这种艺术创作,不是靠着资金投入就可以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画家这样认为:“艺术品份额交易的投机风潮,不论起、落,都与艺术无关。与之有关的,只是收藏者、投资者、投机者之间的财富转移。而疯涨的交易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艺术家的浮躁情绪。”
“钱多货少,必涨无疑。”参与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一位投资者表示,他此前并没有做过艺术品投资,对上市艺术品的画家也没有什么了解,但有过多年证券交易经验的他打了个比方:一桶水往一个碗里装,不溢出才怪——一只盘子极小的股票,在股票化的交易模式下面,份额价格更容易被操纵,付出代价的一般是最后的接盘者。
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品证券化交易这种创新方式的目标是什么?是为拓宽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还是推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抑或仅仅是为创新而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如果艺术品被证券化之后,作用仅仅是提供了更多市场交易的产品,供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而对艺术品本身的收藏和保护并不会带来更多帮助;在较多情况下,对利用资本市场壮大文化产业的直接效应也不明显。这样的交易方式无疑会助长艺术品的投机、炒作之风,对产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艺术品的版权归属,是作者本人还是交易所?艺术品份额化后,是不是持有50%以上股份的投资者就拥有了控制权?这些问题都未给出清晰的答案。现在看来,创新此类交易方式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球,扩大交易量等商业利益的考虑。”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认为,现在很多人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多是为了获利,那么就必须谨慎,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艺术品可以投资,但如果在投机的路上走得太远,或迟或早必将引发祸患。”北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此言并非危言耸听。
有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资本化不只包括“艺术品股票”,还包括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信托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今年上半年,艺术品信托的规模就达到24.7亿元,与去年全年此类产品规模5.58亿元相比,增长了4倍。与此同时,大量的私募基金也加入到这一市场中来。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但业内人士却非常忧虑,艺术品市场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没有规范过,甚至可谓“乱象丛生”。如何应对艺术品交易中宽松的风险监控以及缺乏统一监管的问题?如何确保被寄予厚望的金融创新模式不因“乱象丛生”而扼杀?艺术品资本化又将何去何从?人们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