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典雅实用的扒村窑瓷器






[日期:2019-02-15] 来源:古玩元素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宋金元时期我国的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瓷器有了新的需求。特别是近邻汝窑和钧窑两大名窑的扒村窑在宋金元时期民窑中不仅产品种类多,更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金元瓷器中别具一格。

白地黑花西江月回文词八角枕

      白地黑花西江月回文词八角枕,金代,枕面纵25.8、横17.2、高10.1厘米。2010年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移交。枕呈不规则八角形,枕面有两周粗黑线条为轮廓线框,内有西江月(中吕宫)回文词一首。枕侧面为黑彩花草纹装饰。底部无釉。西江月(中吕宫)回文词为“雨过轻风弄柳,壶(湖)停(东)映日春烟。晴芜平水远连天。隐隐飞翻舞燕。”据资料考证,这首回文词作者是宋代人梅窗,采用的颠倒《西江月》回文,枕面上的文字仅把原文的“湖东”写成了“壶停”,把“燕”下的四点水写成“鸟”字外,其余与原词完全一致。

白地黑褐花枕

      白地黑褐花枕,金代,纵25.8、宽15、高9.8厘米。原许昌地区展览馆移交。枕呈不规则八棱形。体施白釉,用黑褐色绘花纹,底部无釉。枕面边缘以外粗内细三条线勾出不规则的八角形边框,内绘一折枝花叶。枕壁八面共绘六组花纹,下有一周粗黑线,后壁有一排气孔。花草纹是扒村窑美化装饰各类大小器物的主要内容,窑工们根据民间老百姓历来喜欢花草的传统,依据器形大小和装饰部位,描绘花叶,增添生活器物的自然气息。

酱褐地绘黑彩卧虎形枕

      酱褐地绘黑彩卧虎形枕,金代,纵38.5、横15、高9.9厘米。许昌市文化馆移交。体呈伏卧虎形,虎头平视。瞠目巨口,獠牙裸露,双耳倒竖,睫毛直立,鼻梁之上虎目之间有一“王”字。虎爪平伸着地,虎尾自臀部圆弯甩至虎颈。虎身稍弧,向右侧卧,通身酱褐地之上饰以黑色蔓草纹虎皮,虎背上是椭圆形白釉开光枕面,开光内饰莲花,荷叶和莲蓬清晰,周边点缀蔓草纹。扒村窑陶瓷工匠把凶猛的老虎塑成伏卧式,在酱褐色地釉上用黑彩绘虎皮纹,使其更接近自然的老虎毛色,再配以花卉纹饰,颇有意趣,使这类虎形枕不但具有纳凉助眠的实用功能,而且也成了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品。

白地黑彩娃娃枕

      白地黑花娃娃枕,金代,纵28、 宽10、高10厘米。许昌市长葛县老城镇陈尧村出土。该枕整体造型为一娃娃右侧卧,其左臂及左腿侧面构成椭圆形枕面;头部微抬,下枕一圆枕,圆枕两侧用白地黑花勾勒出圆形方孔、钱纹,枕后侧有一小洞;右臂置于头下枕上,左手放于右肘上,两腿向后、屈膝,双脚上下交盘;人物眉清目秀,白地黑花勾勒眉眼,脑后挽有发髻。上身穿对襟大衫,施白地黑花勾勒人物装扮,层次分明。枕面为开光、白地黑花图案,绘双燕和一对鸳鸯及荷花。

白地黑花四系瓶

      白地黑花四系瓶,金代。口径4.1、底径7.8、高20.5厘米。唇口,短颈,丰肩,鼓腹,圈足。颈肩间附四系。系上均有数道竖纹。肩部饰四黑彩点,下有二圈黑线纹,腹上部绘黑花。腹上部施白釉,腹下部及底部施黑釉。宋、辽、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系曾生产过大量的四系瓶,或者叫四系罐。一般多小唇口,外撇。短直颈,颈外置四个圆环型双泥条系。瓶身修长,柳肩,圆腹,下腹内收。北宋时施白釉,多施半釉,底部无釉,为蘸釉法。金代多为两次蘸釉,先蘸白釉,晾干后再蘸酱釉,形成上白下褐两色釉的效果。底足内也施釉。

白地黑花四系瓶

      白地黑花四系瓶,金代,口径5.5、底径8.7、高26.2厘米,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出土。器唇口,短颈,丰肩,鼓腹,圈足。颈肩间附四系。系上均有数道竖纹,腹上部绘有两组基本一样的像字又像花的黑色花纹装饰。腹部以上施白釉,腹下部及底部无釉。

白釉花口瓶

      白釉花口瓶,金代,口径15、足径15.5、高40厘米。瓶为莲花口,细长颈,天球鼓腹,腹下为亚腰形喇叭圈足。除足下部外,通体施白釉,无纹。花口瓶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著名瓶式之一,因瓶口颇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始见于唐,宋金时期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各窑制品的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制品特点为长圆腹,圈足;磁州窑和耀州窑制品特点则为圆腹,喇叭形足。扒村窑花口瓶虽然也为喇叭形足,但与磁州窑和耀州窑的花口瓶相比,花口长颈,丰肩收腹,圈足高起,线条有收有放,更显得挺拔玉立。

白地黄褐彩“风华雪月”四系瓶

      白地褐彩“风花雪月”四系瓶,金代,口径4.8、底径8.1、高28.5厘米。原许昌市文化馆移交。瓶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腹接处有二圈褐线纹。腹部以上施白釉。有草书黄褐色的“风花雪月”四字。腹下部施青黄釉,底无釉。风、花、雪、月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物象,早期可能与四时时令有关。但四字既能单独成义,亦可通过不同组合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风花、雪月、风月、风雪、雪花、花月等等均是古代诗词吟咏的对象。“风花雪月”四字较集中地出现在金元时期的酒类瓷器上,可能与酒令中诗词系至为密切,体现的也是一种“俗中雅”的文化情节。

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白地黑花罐,宋代,高11.5、口径9.5、腹围52.7厘米。许昌地区展览馆移交。罐直口,丰肩,鼓腹,圈足。肩部有三圈黑线纹。腹部绘三组写意黑花纹及一圈黑线纹。口沿及器内施黑釉,外部施白釉,底部不挂釉。

白地褐黑花四系罐

      白地褐黑花二系罐,元代,高18.7、口径15.1、底径10.4厘米。原许昌地区展览馆旧藏。此罐平沿外侈、丰肩、鼓腹、圈足。肩、腹间附二系,系上均有数道竖纹。除口沿及底外皆施白釉。肩与腹部各绘四组富有变化的黑花线条纹。肩、腹间有三圈黑褐线纹,腹下部有一圈黑线纹。

白地黑花纹罐

      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元代。腹径33.5、高31.5厘米。圆唇,直口,矮领,圆肩,鼓腹,下腹斜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至底。用黑色彩在肩部绘一周花卉纹,腹部在弧形开光内绘龙凤纹,龙张嘴突目昂首卷尾,凤头前伸,羽翅展伸,龙凤周围间饰云气纹。白地黑花装饰工艺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坯胎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遮盖住含杂质较多的坯体,然后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白地黑花高足罐

      白地黑花高足罐,元代。高19、口径10、腹围57.8厘米。该器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为高柄,喇叭形圈足。体施白釉,口沿及底部无釉。口沿下有一圈黑纹带,肩部饰水线纹及黑带纹,腹部满绘黑花纹,豆柄处绘水波状纹,底座施一周黑彩。

白地黑花瓷灯盏

      白地黑花瓷灯盏,宋代。高3.5、口径7.9、足距11.6厘米,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移交。灯盏为圆唇,直口,宽折沿下卷,下附五个三角形足。除五个三角形足和灯盏足内底部外,通体施白釉,在盏口与折沿边沿有两个黑粗线圈带装饰,圈带装饰中间由数组黑色散草纹装饰。虽为随手挥洒,并无严格的布局设计,但线条粗犷,富有韵律,给人以刚健雄劲的美感。

      在宋金元时期经济文化日趋世俗化背景下,广大民众对陶瓷制品实用功能要求与观赏性的追求发生了变化,扒村窑工匠适时适应北方民众需要,在力求强化各种制品实用性与外观美的统一上做出了努力探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