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陶瓷泰斗耿宝昌:认准一条路走到底






[日期:2014-12-04] 来源:九洲龙文化传播  作者:佚名 [字体: ]

 

耿宝昌做古瓷鉴定已70多年。如今93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知识。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1936年二月初二,春雪尚未消融的河北辛集农村还沉浸在新春的喜庆中,14岁的耿宝昌正在姥姥家看戏,被人喊回来说要去北京。带上行李后,耿宝昌一行在邯郸高邑踏上了火车。经人介绍,他进了当时小有名气的古玩店敦华斋做学徒,掌柜是人称宣德大王的孙瀛洲。

    那时学技术,没人发讲义,没人专门上课,全凭自己入脑。为了学到古瓷鉴定的真本领,耿宝昌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他借清洗、擦拭、搬动文物,体验文物手感;借盘货、结账时给文物贴号、换号,熟悉文物型号;特别是老师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利用在旁送水递烟的时机,仔细听、认真辨、细琢磨。有一次听老师聊天太入神,火柴着火竟烧掉了手指上的一小块肉。

    正是因为时时留心,不知不觉中,耿宝昌对古瓷的鉴定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但这纸什么时候捅破的自己也不明白。24岁时,耿宝昌在琉璃厂开了振华斋古玩店。1956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罗致人才,请孙瀛洲荐人,孙先生推荐了最得意的弟子耿宝昌。

    耿宝昌说,他在敦华斋是读了古瓷鉴定的哈佛大学,受到了最专业的训练。而北京故宫,则为他提供了实践学习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到故宫后,耿宝昌一干就是58年,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为国家鉴定一级文物数万件。故宫100多万件藏品,瓷器占1/3,耿宝昌对这些瓷器件件过目,人称活词典。耿宝昌在故宫还有很多传奇故事。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他独自押运包括金缕玉衣在内的300余件绝世珍宝远赴欧美,人在物在不辱使命;1979年,我国回收溥仪抵押在花旗银行的15件官窑瓷器,又是他前往美国,使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完璧归赵…


耿宝昌还有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发表中外陶瓷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明清瓷器鉴定》,主编《中国鼻烟壶珍赏》、《中国文物精华·陶瓷卷》、《中国美术大全·元明清陶瓷》、《中国陶瓷图典》、《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等。他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生导师,还兼任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的教授。他培养的古陶瓷鉴定人才很多已成业界领军人物。

    耿宝昌告诫年轻学者:实践得真知,不管哪一行,只要踏踏实实工作,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成功,天底下没有侥幸事儿!


耿宝昌说,在旧社会青铜器价格高,后来书画价格高,以前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中国古瓷器价格迅速升值,是近年来的事。人们今天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看待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宝昌感叹古陶瓷鉴定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并不是奔着名利去的。

    20世纪80年代,耿宝昌将家中30多件文物都捐给故宫博物院,只留下了一张桌子。耿老笑着说,那桌子是兄嫂非让留下的,就那么一个饭桌,得留着吃饭用。

 

    耿宝昌的淡泊名利、提携后人,得到了故宫上下的尊重。在耿宝昌90岁生日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耿宝昌之所以步入九十还精神矍铄、身体康健,主要得益于先生勤劳正直的朴实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眉毛胡子都白了的耿宝昌笑称自己的九十人生是捡便宜,现在6点起床,12点睡觉,比闹钟还准呐。年轻时身体不太好,想着活30岁就算便宜,谁知道竟然活了3个30岁,多好,这一切都是便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