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三朝官窑”元老吴寿祺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期:2022-03-21] 来源:醴陵市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李端凯 [字体: ]

醴陵自东汉年间烧陶始,已有2000余年历史。醴陵瓷业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兴盛与衰败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在每一阶段,都涌现出了一些关键人物和杰出的陶瓷艺术家。吴寿祺老先生则是其中佼佼者,他在醴瓷发展特别是釉下五彩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寿祺老先生旧照(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过云斋 藏)

吴寿祺,1886年出生于醴陵北乡八步桥乡(现擂鼓桥村),1906年11月在“湖南官立瓷业学堂”陶画速成班毕业。毕业后,在醴陵(湖南瓷业公司)、长沙两地从事釉上、釉下陶瓷彩绘工作。1928年,受聘于南京中央陶瓷试验场从事彩绘,1936年还家务农。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8月起,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工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恢复作出卓越贡献。1966年退休回家,1975年病故,终年89岁。吴老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陶瓷研究所技师。吴寿祺生前低调谦逊,几乎没有留下署名陶瓷作品。解放前,他生逢乱世,有关他的资料少之又少。解放后,出于种种原因,吴老对他之前经历也很少言及。吴寿祺虽为醴陵瓷业作出重大贡献,但行业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少。今笔者根据醴陵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收集到的资料,将吴老生平事迹整理一、二,望方家指正、补充,以期抛砖引玉。

醴北枫树桥治平堂吴氏续增支谱(吴寿祺先生后人 藏)

吴老乃宋名士吴猎后裔

吴寿祺,醴陵北乡擂鼓桥村人,其远祖为宋名士文定公吴猎。吴猎(1142—1213),字德夫,号畏斋,醴陵北乡擂鼓桥人。其师从张栻、朱熹。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史称“湖湘之学,一出于正,猎实表率之。”是湖湘正学的重要传人。嘉定六年(1213)吴猎病故,归葬醴陵北乡擂鼓桥。遗著有《吴氏解经》、《畏斋文集》、《吴文定公奏议》等。醴陵渌江书院内修建有“宋名臣祠”,便是纪念醴陵的三位宋代名臣吴猎、皮龙荣和杨大异。

渌江书院宋名臣祠

吴老名官翰、字寿祺、号定安

吴寿祺先生之父为居南公。 居南字声修,号松乔,国学生。生于1855年,逝于1897年。吴寿祺为居南公第四子,名官翰,字寿祺,号定安。网络部分文章介绍吴寿祺先生,称其字官输,为大谬也。解放后,资料介绍老先生多为“吴寿祺”,而在解放前,资料介绍则多为“吴定安”,例如《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中记载职员一览中的陶绘室技术员“吴定安”即为吴寿祺。但解放后论述吴寿祺先生的资料少有提及其号“定安”,这为我们研究吴寿祺事迹带来一定困难。我们从吴寿祺后人手中《醴北枫树桥治平堂吴氏续增支谱》中看到记载吴寿祺先生的一栏明确写道:“居南四子 官翰 字寿祺,号定安。” 这解决了吴寿祺先生研究者们心中长期以来的一个学术疑惑。

吴寿祺先生与家人合影

醴北枫树桥治平堂吴氏字派诗

《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过云斋 藏书)

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 本场职员一览表

醴北枫树桥治平堂吴氏续增支谱 居南公后裔齿录

受聘南京中央陶瓷试验场 制作总理“奉安大典”用瓷

1928年6月,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周仁的主导下,时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联合中央大学工学院,在南京复成桥工业学校旧址合办了中央陶瓷试验场,周仁兼任该场主任。试验场成立伊始,采用了湘人湘泥及湘法,有多位之前在湖南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公司工作的艺人前往南京受聘于试验场,吴寿祺便是其中之一。

1930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出版了《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详细记载了中央陶瓷试验场相关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其中《本场职员一览表》记载了试验场的工作人员。从表中,我们认出了至少有3人是从醴陵前往南京的。(醴陵前往南京真实人数不止3人,据传为8人,我们将进一步考证。)这3人分别为:彭年、吴定安、文心福。

彭年即当时在湖南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公司颇有盛名的彭筱琴。彭筱琴,湖南浏阳人,精通山水,花鸟,在醴陵授徒颇多,影响极为深远。吴定安,前文已述,即吴寿祺老先生。文心福,1932年,租赁湖南瓷业公司第二厂创办“民生公司”的文心楼的弟弟,此前应该也在湖南瓷业公司工作,辘轳室技术员。中央陶瓷试验场陶绘室共有三人,分别为:彭年、吴定安、彭吟秋。有关彭吟秋的资料我们目前尚未掌握,但也极有可能是同彭筱琴、吴寿祺等一同来到南京的。

在《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中,我们还找到2张极为珍贵的老照片。一张是中央陶瓷试验场全体职员合影,彭年、吴定安、文心福等均在其中。另一张是彭年(彭筱琴)与吴定安(吴寿祺)在陶绘室工作室场景。这张相片极为难得,是目前唯一保存良好的彭筱琴相片及年轻时吴寿祺相片。更为有趣的是,吴寿祺先生50年代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也留下一张彩绘工作照,角度、神态与此照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岁月流逝。

中央陶瓷试验场全体职员合影

彭筱琴(右)与吴寿祺(左)彩绘工作照

 50年代吴寿祺先生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时工作照

中央陶瓷试验场成立之初,完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制作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据《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序言叙述,1928年夏,根据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的安排,中央陶瓷试验场在孙中山奉安大典前,特别制作了80多件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壶,用于陈列与纪念,因质量较高,得到了当时社会名流的肯定。根据序言的描述,我们在吴寿祺与彭筱琴照片(上上图)中后背陈列柜上找到一只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与此同时,我们在醴陵市陶瓷博物馆也发现了一件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底款为“中央精制”,与吴寿祺与彭筱琴照片中镂空瓶一致。因此,我们推断,醴陵市陶瓷博物馆陈列的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即为192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吴寿祺与彭筱琴参与了制作。究其来源,应该是吴寿祺先生当年将其从南京带回了醴陵,然后又将其捐给了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此瓶为我们研究吴寿祺等醴陵老艺人在南京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时情况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证资料。

《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序言

吴寿祺工作室后柜陈列的彩釉镂空仿古细瓷瓶

醴陵市陶瓷博物馆藏“中央精制”款彩釉镂空瓶

铁骨双勾 凭借一张白描稿被吸纳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寿祺先生为醴陵釉下五彩瓷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非凡的陶瓷从艺经历,使得他学得了一身濒临失传的本领,掌握了釉下五彩全部制作工艺,具有深厚的功底,特别是线描方面,更是闻名遐迩。釉下五彩非常讲究线条的运用,吴寿祺先生的线条洗练圆健,造型结构严谨,擅长将铁线描与钉头鼠尾有机融合,使人感到刚中毓秀。1963年,吴寿祺先生向全国美协交了一张白描花卉,当年就被吸收为了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寿祺花鸟瓶白描手稿(醴陵市陶瓷博物馆 藏)

吴寿祺先生作品 牵牛花瓶 (1950年代)

吴寿祺先生作品 桃花牡丹凤尾尊(1950年代)(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釉惑斋 藏品)

吴寿祺年轻时在沩山粗瓷厂当学徒,后被选拔到“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学习。清末时在湖南瓷业公司工作,参与了清末宣统时期带有大清宣统纪年款陈设瓷的制作,以及清末民国初年国内外四次赛会获奖瓷(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制作;民国时,在时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参与了192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用瓷的制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受聘在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工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恢复作出重大贡献,参与了1959年三馆瓷、1964年人民大会堂用瓷等国家用瓷的制作。吴寿祺一生的陶瓷从艺经历,即使放在整个中国陶瓷史中,均属罕见。陶瓷收藏界将吴寿祺老先生誉为“三朝官窑元老”、釉下五彩瓷一代宗师,是实至名归。

吴寿祺先生一生对于醴陵瓷业的发展居功至伟,本文只叙其事迹之一二,难以全面。其授徒、工艺改良、彩绘创作等方面成果、成就未详加叙述。笔者掌握的资料也极为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斧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