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千年瓷窑的守望者(图)






[日期:2011-05-11]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艺斋 [字体: ]

 定窑刻花小口瓶 陈文增 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定瓷产自今河北曲阳县,因古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瓷”。自唐至元,定瓷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名瓷,已成宫廷御用之品,历时数百年,以其典雅的陶瓷装饰纹饰及“白如玉”的白瓷闻名。由于定瓷精品稀少,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殷富之家和收藏者追捧的对象。然而,到了元代,由于战争、原料等多方原因,定瓷逐渐衰落,进而失传、沉寂。

  出生于1954年的陈文增是河北曲阳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定窑陶瓷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文增从事定瓷研究30余年,现任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他对定窑工艺过程进行了全面破译,使失传千年历史名窑的精湛工艺重现人间。

  博艺精深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料以及工艺失传,且出现文化、工艺断层,定瓷的烧造技术湮灭已久。为研究、恢复、传承定窑这一民族瑰宝,陈文增无数次到定窑遗址寻根问艺,翻阅古籍,到各地博物馆寻找定瓷残骸遗迹,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与反复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文增终于摸索出了成功烧制定瓷的生产工艺。陈文增通过定窑遗址的堆积层对其古代烧造工艺的研究以及定窑特殊的制作工艺“刻、划、印”技法的研究,总结出定窑烧造技术“形、声、色”的风格特色。在继承传统制瓷技法上又结合实践所得,发明了定窑刻画专用刀具——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打破了陶瓷史上关于定瓷双线纹样“刻一刀,复一刀”的说法,并形成“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经典刻花理论,被香港《大公报》誉为“比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他还主持制定了恢复传承定窑生产的“古、新、奇”发展战略,形成艺术、仿古、日用、名人作品四大系列、百余品种的定瓷生产规模;成功申请“定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文增还是一位把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自己陶瓷艺术的人。对诗词和书法造诣深厚的陈文增,他创新性地把自己的诗、书法和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具陈氏风格的瓷、诗、书三联艺术。

  今年3月3日,“瓷、诗、书”三联艺术大师陈文增的“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陈文增创作的百余幅书法作品,其内容均为陈文增历年来创作的诗词。开幕式上同时推出了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文增书法作品集》及《陈文增诗词》等著述。

  世博现绝艺

  2010年5月14日,上海世博会河北周开幕,陈文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失传绝技“定瓷刻花”。定瓷刻花,通常称为刻划花,是刻与划的总称,是北宋先贤制瓷实践中的独门绝技。刻花是定窑的精髓,其以刀代笔,奏刀如飞,一般作品2至3分钟即可完成,大件也不超过5至8分钟。陈文增现场胸有成竹,表示两三分钟即可完成一件作品,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陶瓷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回忆:众多游客睁大眼睛盯着陈文增手中的刻刀,唯恐错过“最过瘾的两分钟”。

  陈文增右手执刻刀,左手抚坯,脸上的表情沉着凝重,似整装待发的勇士。只见他侧锋落刀,在坯体最重要的装饰部位准确切入,随之提按挥洒,如国画大写意、书法草书之用笔,横落竖行,竖落横行,露锋侧入,藏锋直入,出锋轻提,回锋重按,以多变的运刀路数,任其峰回路转而自由挥洒,如阵马风樯,沉着飞动。众人直看得眼花缭乱,而陈文增无拘无束、曲直变幻间,左手熟练地转动瓶体两个回合后,完成的坯体已经递到众人面前。现场一位外国友人适时地报出“77秒!真是太神奇了!”,大家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深为陈文增精彩的刻花技艺叹服。

  培养人才是关键

  有人说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被外界称为“出大师、专家的地方”,说“跟陈文增干,不成才都困难”,还有人说起陈文增“对外宽得让人不可理解,对内严得让人难以接受”。如果说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出了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两位国家级大师、两位省级专家和两位省级大师,那么奥妙就在这“宽严”二字之中。

  在陈文增的艺术理念里,大师必须带学生,不带学生的大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师。而大师的学生必须有建树,成为后来的大师,否则大师之冠便失去光彩。陈文增坦言,“我的孩子可以不成才,但学生必须成才”。孩子是上天赋予的,不容选择;而学生的道德人品、才艺智商是自己认可的。

  陈文增崇尚“因材施教”特别在意对不同的人才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他认为传统工艺美术不能再以区域性“资源”为生产优势而抱残守缺,必须开动新的思维,创造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用综合文化的魅力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设计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使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工艺得到新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