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紫砂与我的设计
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任教期间,20世纪60年代院学术委会选拔10名青年教师作代职研究生,我被选定作“日用陶瓷课题研究”,张仃院长指定我的日用生活用瓷造型课题,要从严谨的传统紫砂造型入手。我于1962年—1964年的课余,及四个寒暑假期间,对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资料室、广州美院和画家唐云先生珍藏、馆藏的数百把明、清紫砂壶艺作品进行测绘,注水试验,铭文拓片整理分析专题研究,探索紫砂材质、工艺和造型设计规律。该测绘图纸手稿于1976年无偿无记名提供给宜兴陶瓷公司,图册《紫砂陶器造型》由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由轻工业出版社于1976年12月出版,供给宜兴紫砂人参考。撰写并发表《紫砂陶瓷艺术》《紫砂壶艺的造型美》(获《上海文汇报》紫砂征文一等奖)、《紫砂壶艺的材质美》等论文多篇。我于工艺美院任教期间,结合产区对设计人才建设的需要,从1960年全国陶瓷美术培训班—造型班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培训第一名学员高海庚起,1960年—1965年本科生潘春芳,1975年江苏省培训班徐汉堂、何道洪、汪朝阳(寅仙),于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四次开设紫砂专业设计培训班。其中1989年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办的不脱产紫砂设计培训班(上午做工下午上课)由我任教结业设计课,完成创作设计作品80件套,出口创汇产值数万元。鉴于培训班师资设计课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经国家高教委考察组和无锡市宜兴成人教育局来厂考察审批,全体学员发给技师资格考核证书。在产区宜兴担任紫砂结业造型设计课教学示范期间,自1964年以来,共创意设计了紫砂壶艺等作品107件套(壶品79件、茶具13套、咖啡具1套、花器6件、陈设瓶1对)。创作本着对创意设计作品求实、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坚持每件作品与学员(工艺师)合作者共同按创意设计,从整体到细部塑造试烧,最终完成作品三维造型定型。我力求设计立足本土紫砂文化的根基,壶艺继承得益于向民族民间学习,设计创意源于我的生活感悟,企盼设计引入时代理念,带给饮茶生活“理和趣”。
琮-张守智造型设计,徐汉棠制作
20世纪90年代退休前,我相继应团中央青少年基金会和全国妇联邀请,分别为实施“希望工程”和“安康计划”,赴景德镇、宜兴、龙泉产区组织产区及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同仁为“希望工程”捐赠陶瓷作品,组织德化产区和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同仁为实施“安康计划”捐赠陶瓷作品。作品先后在香港义卖,为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希望工程”小学20多所。
退休前,于学院科研艺术中心期间,按照轻工业部党委“星火计划”,我同夫人晓庄老师二人,赴延安新华陶瓷厂(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企业)进行生产工艺和煤窑改造,引进监制环保气体窑炉,举办培训班开发延安陶器紫砂旅游产品。1994年—1996年,义务受聘延安政府经济顾问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