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一高楼——126层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当代顶级陶艺大师的作品一一展陈。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创作的“红底玉缕耀瓷刻花牡丹纹大梅瓶”位列其中,标价650万元。
孟树锋的这件耀瓷精品高48.5厘米,瓶身青釉满施、冰纹密布,所刻缠枝牡丹刀锋犀利、线条流畅、纹样活泼。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运用独创的烧制技艺,使梅瓶上的牡丹呈现出青、赤、粉、金4种颜色。
透过“红底玉缕耀瓷刻花牡丹纹大梅瓶”,我们仿佛望见了耀州窑历时1400年不熄的炉火,望见了那“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千年传承。
千年炉火 生生不息
铜川曾是有名的产煤区,煤储丰富,煤的发热量高,为烧制瓷器提供了燃料;漆水河、沮河自古相伴,不仅为制瓷提供了水源,还在陆路交通不便时成为耀州瓷重要的外运通道;当地储藏丰富的制坯坩土和制釉配料,也为耀州窑瓷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唐、五代、宋、金时期,耀州窑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非常广泛的窑场之一。除烧造优质青瓷外,耀州窑亦曾兼烧黑、白、茶、黄、酱、花釉瓷,素胎黑彩和多种釉上或釉下的彩绘瓷,以及唐三彩和低温釉单彩等。耀州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手工
制作技艺。
成型是陶瓷制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宋代《德应侯碑》中“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就记录了宋代耀州瓷轮制成型的技艺及其水平。轮制成型又称手拉坯成型,是使用轮子快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坯体成型的技法。手拉坯时,匠人将揉好的泥团放置于转盘中央,搅动轮盘,通过双手对泥团施加压力和调整轮盘转速,直至成型完成。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产量大、产品规格一致的特点,时至今日仍被广泛使用。
倒流壶刻花工艺进行时
刻花工艺是耀州窑最具特色和艺术表现力的技艺之一。人们只要说到耀州窑瓷器,就会提起其精湛的刻花工艺。
耀州窑瓷器上使用刻花工艺雕饰出的纹样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立体,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刻花纹路与典雅的釉色相结合,青釉将凹痕填平,洒脱奔放、流畅起伏的纹路看似凹凸有致,摸上去却近乎平滑,“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实至名归。
耀州瓷的纹饰也令人称道,反映现实生活的具象纹饰经过概括和提炼,乃至夸张变形,并未失去物象的本质特征,反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活情趣;反映抽象概念的文字与图形,使用点、线、面元素形成和谐而灵动的装饰纹样,借此表达不同的意趣。
五福洗
大师引领 技艺传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耀州瓷所蕴含的精神基因和艺术基因传承从未间断。
在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的孟树锋陶瓷研究工作室研习创作基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腰间系着围裙,平和的目光投向手中的陶坯。
“我正在创作黑釉凸线纹盘口瓶。你们看到的这道工序是做凸线纹,这是宋代耀州窑的一种刀刻方法,从唐代演变而来。”孟树锋说,“工序太繁琐了,每一步都要仔细,否则前功尽弃。全国目前还没有其他人做。”
顺着孟树锋的目光望去,盘口瓶泥坯上已标注出一道道黑色的线条。他沿着线条打毛,用密集的小锯齿增大黏合力,以便让泥条贴合严密。随后,他用特制的小工具,像压饸饹一样,压出细而平滑的泥条,接着,用小刷子在打毛的地方湿水涂泥浆,继而把泥条小心翼翼地压上去,再用签子把泥条排列规整……整个过程可谓精雕细琢。
孟树锋常常调侃自己是“捏泥蛋蛋的”,可透过上泥条这样一道小小工序,便知一件艺术品所蕴含的匠心。
在与耀州瓷相伴的近50年中,孟树锋通过潜心钻研和努力探索,将耀州青瓷传统的烧造工艺、刻花工艺、制瓷工艺完美结合,制作出了一件件耀州青瓷工艺精品,还取得了“红底玉缕耀瓷技术”和“茶叶末釉技术”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孟树锋并不是单打独斗。在由原日用陶瓷厂改造而成的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一群经历、背景各不相同,却对耀州瓷有着共同情愫的制陶人聚集于此。
“繁星”集聚,离不开薛胜利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薛胜利从陕北老家南下到铜川落地生根,从此和耀州瓷结下情缘。“过去,耀州瓷大都是‘家族生意’,要么夫妻档,要么父子兵,一家人一口窑就能拉开阵仗干,但这也成为制约耀州瓷发展壮大的弊端之一。”薛胜利指出,人员少、规模小是耀州瓷难以规模化走向市场的重要原因。
为此,薛胜利与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的梁亚萍商议,决定搭建平台,让耀州瓷从业者抱团发展。
2015年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建成。基础设施由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包揽,入驻的工作室和生产企业只需专心研发和生产。
从最初的4家到现在的10家,一批又一批人来到产业园,现在,210国道旁的旧厂房逐渐发展为耀瓷产业“小高地”。
来自江西的言实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做起了茶叶生意。在茶叶生意做到一定规模后,他将目光锁定在耀州瓷。“在做茶叶生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传播中国文化,陶瓷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言实说,“所以,我毅然加入了耀州瓷研发生产的队伍。”
在孟树锋等人的引领和带动下,如今,铜川已形成一支包括2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6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市级传承人在内的专业人才梯队,不断传承和创新耀瓷技艺,将意境渺远的耀瓷神韵发扬光大。
富贵凤耳瓶
幕后台前 多方发力
“90后”小伙郭雪松退役后烧起了耀州瓷。从仿古复刻到高端手工,从单枪匹马到和言实合作,郭雪松成长迅速。
“我主要负责生产环节,现在订单太多,有些只能拒绝。”郭雪松惋惜地说,“生产规模和对品质的把控限制了产量,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人”是传承过程中最鲜活的要素。为培养耀瓷专业人才,2018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并招生,目前已有学员200余人。除专职教师外,学院还聘请了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学院的陶瓷社团还吸引了200余名其他专业学生,为耀瓷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学院的学生还可通过项目到耀州瓷生产企业学习、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让郭雪松看到了企业产能扩大的可能性。
耀州窑博物馆副馆长刘政对耀州瓷发展充满信心,“我就不信这么好的东西人们不喜欢!”
凭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多年来,耀州瓷的传承者、推广者不遗余力地将博大精深的耀州窑文化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2017年以来,耀州窑博物馆主动走出去,在全国各地举行了近20场展览,每场持续数月时间。目前,160平方米的耀州瓷当代艺术家展馆即将对外开放。
伴随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项举措持续落地,以及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界的关注,历经千年的耀州瓷绽放出新的光彩。
2021年底,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和秦始皇陵等15处陕西大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千年炉火不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陈炉,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15条冬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照金—陈炉位列其中……
等待烧制的铜川市耀州区吉祥物“华原宝”周边产品
当前,铜川正在按照做精艺术瓷、做活日用瓷、做大建筑瓷、做新工业瓷“四条线”,加大相关产业项目推进建设力度,计划打造集研发生产、物流运输、观光体验、文创推广于一体的现代陶瓷产业集群。
过去的老厂房成了创业沃土,创意集市、陶艺馆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古老技艺和现代审美在互相碰撞……从失到得,从老到新,从一群人到一座城,古老的耀州瓷正在焕发勃勃生机!(责任编辑:田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