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冯叔文:宁静方能致远






[日期:2020-04-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冯叔文,生于1953年月10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1981年毕业景德镇首届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生于艺术之家的他从小就爱好画画。他在题材上丰富多样,富有丰富的想像力。花鸟虫鱼、家禽走兽、人物山水都是他的创作源泉,尤其山水画更是堪称一绝。在几十年创作过程中,注重吸收传统画法中的营养以及张大千、傅抱石、黄秋圆等一些名家长处;并使之与国画、油画、素描、水粉画、摄影相结合,其作品取材传统,又不拘传统,在传统上加以创新。作品最大的成功,他真实地把自然风光表现得淋离致尽。从近到远看去,色调由深至浅,近处的怪石、悬崖、石逢中的草木,均苍野,冲满生机;远处的耸立的石破天惊山与云天茫茫连成一片,这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以他泼辣、生动、多种变他的笔墨技法表现出来。极具独特创新的个人风格。他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富有现代审美个性,得到同行的高评价和国内收藏家的青昧。

      瓷器:“我从不重复自己,我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激情的渲泄。”身着蓝色唐装的冯叔文虽然浑身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但谈起创作时却常常手舞足蹈,将聆听者带进他心驰神往的山水之间。

  从不媚俗、刻意迎合市场的冯叔文却偏偏成了市场的“宠儿”,近年来,其作品的价格一路飙升,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每年都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外出写生,石板山路当画桌,一枝毛笔、一张宣纸,直接与山水进行对话。一山一石、一枝一叶、溪流和云彩、飞鸟和走兽便开始有了生命,并且在冯叔文灵魂的底片上反复曝光,成了他独有的艺术符号。

  深受近现代山水大家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陆俨少、黄秋园影响的冯叔文是一个博采众长的高手,学习传统却并不拘泥于传统.当他用传统的技法将独有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历移植到瓷板、泥坯上时,他的山水世界开始了全新的构建。

  冯叔文的瓷上山水画作品近看细节逼真,远看无比生动,看见一片茂密的树林时似乎还能听见隐约的虎啸,水花飞溅的溪流里似乎还闪现着石斑鱼的花纹。冯叔文的山水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山水。在景德镇,他的作品称得上独树一帜。

  冯叔文艺术馆是依山而建的,工作室阳台是敞开式的,一把藤椅因为长久的日晒雨淋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他经常长时间的坐在这里,读书听音乐,与音箱里流淌的斯特劳斯的《春天园舞曲》桕比,四周泛滥的绿色同样生动并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这里还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自雾、远山,以及季节更迭、色彩变换、电闪雷鸣,与大自然的灵动相比。

  展厅里的上百件作品,有瓷板、瓷瓶、国画、瑶里瀑布的轰鸣、张家界金鞭溪的清澈、三清山的清秀、华山的险峻,还有农家小院的竹篱和小鸡,冯叔文用笔、用火与土、用新彩、用青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

  冯叔文早年经历十分坎坷,少年时远离父母去距市区50公里的乡村中学读书,回城后做过小工拉过煤饼,经历过下岗开过作坊,“苦难是一笔用钱买不来的财富”,冯叔文从不回避自己的过去,正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才激发了他对艺术近乎狂热的爱,以及深深打上了个人印记的作品风格。

  在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行列里,冯叔文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有更多的期待。

冯叔文作品《幽淡清隽图》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冯叔文谈艺录

  关于陶瓷审美价值

  我认为首先要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否则就不会有魅力和生命。一个画家如果不计较名利得失,超然于物外,安于寂寞,顺其自然,作画时便没有杂念,这样的画品才高,才能体现画家给作品赋予的内在美。其二,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平时要多外出写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广见博识,陶冶情操,使自己的作品增加文化内涵。其三,要做到“志与道合”,瓷画与其他艺术相融也与自然造化相通。自然现象给予画家无尽的启示和联想,既开阔了视野胸襟,又增加了画家的文化素养。胸襟开阔,作品气势布局才不会狭小;而文化修养高,作品立意才高。

      关于陶瓷山水画作品

  新时代作品要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首先。民族精神不可丢失,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山水画是中国画重要画题,讲究笔墨、气势、意境,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山水画又是笔情墨趣和主观精神的融合,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诗歌、书法、宗教等……因此,最能体现民族精神。此外,山水画很大程度上符合各阶层人士的心态和性情,能表达作者的思想、人生观和审美观。因此,我把中国画的形式运用到陶瓷上,这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