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装饰是指采用一定的技艺将纹样饰于器物上,使瓷器被装扮修饰得更加美丽和富有寓意。因此,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装饰手法和装饰纹样两个方面。由于各时代各窑口制瓷匠师使用的工具和采用的技艺手法不同,喜爱和制作的纹样之题材内容和图案结构亦各有不同。因此,在每件瓷器的装饰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时代及窑口特征。这些装饰方面的各种鲜明特征,是瓷器鉴定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依据。
先从装饰手法方面进行鉴定。耀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唐代以釉绘(素胎黑彩瓷)、彩绘(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绘化妆土(青釉白彩)、剔花填彩(黑釉剔花填白彩)、单线条划花、多线条篾纹划花、戳印花等为特点。五代以单线条画花、剔刻花、剔画花和剔刻化妆土为特点。宋金两代以刻花、刻划花、印花为特点。元明代以刻划花、印花、彩绘花(白地黑花)为特点。此外,各时代均还采用贴塑、捏塑、镂空等手法。如此多种多样的装饰手法,后仿者在短时期内尚难全部掌握。目前所见仿品中采用的装饰手法,以宋金的刻划花最多,印花次之。还有少的采用了唐代的釉绘素胎黑彩、五代的剔划花和划花以及贴塑、捏塑、镂空等手法。在仿品已采用的这些装饰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于真品的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的耀瓷刻画花,其刻花工具主要是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两种。其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将斜刃或平刃直刀插入纹饰部位的器坯中,垂直深入行刀,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线。第二步,在已被深入刻开的主轮廓线外侧,改用连续广削的下斜式行刀,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刻除去花纹主轮廓线外的背衬。使刻出的花纹不仅凸出在器胎之上具有浮雕般立体感,而且还能充分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具有的犀利圆活的动感。花纹的大轮廓在完成了上面的两次行刀刻成后,最后再使用一种多齿的篦形工具,在凸突的刻花主轮廓内精细地勾划出花瓣纹理和叶脉,完成了优美生动的耀瓷刻画花纹样的制作工艺。浮雕式的刻花主轮廓配上流畅精细的篦纹画花,使其刻画花纹样中大轮廓的粗犷、刚劲、凸突,与小细部的精致、柔和、凹入,得以巧妙结合。再配以熔融后呈现出深浅不一和浓淡相宜的温润晶莹之青釉,使其具有了一种多层次多韵律和谐交织的艺术美。到北宋晚期偏后,耀州窑的匠师在主要使用上述的刀具进行刻画花装烧工艺生产的同时,又新创出一种类似小勺形状的圆形圜刃刻刀,刻花的手法亦将直刀的两步走改为一次刻成。这种圆圜刃刀的刻花工艺,犹如用小勺挖西瓜瓤,不仅能“舀”出轮廓,还能掏出一道凹槽。笔者曾认真反复地观察过用此刀刻出的宋瓷标本,发现它们具有一种在纹饰拐角处不用停刀可随意变换方向,连续不断进行刻制的特点。由圆圜刃刀刻制的耀瓷纹样,与由直刀刻制的纹样相比,显现出的刀刃动感圆活更甚而犀利不足,同时刻纹也较浅。两者各具有的刀痕工艺特征,其区别比较明显。再看后仿耀瓷所用的刻花工具,从不见有圆圜刃刀具,仅见在某些高仿品中采用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而绝大部分仿瓷采用的是新型的拐角刀具。此种新型刀具是将直角刀折成90度的拐角,并在拐角的两侧均磨出刀刃。使用此种刀进行刻花,不需两步走,一次就可刻出花纹的深轮廓并能在其外侧削除去部分胎面,达到浮雕式刻花效果,又能省工省时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拐角刀一直是现代仿品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刀具,而在古代耀瓷生产中从未使用过。用该拐角刀刻制出的花纹,虽能表现凸起的浮雕效果,但因刀刃的拐角呈固定的90度不变,所以纹样的线条亦具有循规蹈矩的生硬感,不仅削掉的刻纹缺乏变化,而且耀瓷刻花真品中那种犀利圆活的刀刃运动美感亦难表现出。
第二点是装饰手法制作工艺过程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刻画花、剔刻花和印花几种装饰的工艺制作上。耀州瓷刻画花和剔画花装饰采用的制作手法,是直接在拉坯成型后半干的器物坯体上进行或剔、或刻、或画的纹样制作。而后仿耀瓷同类装饰手法的制作,除高仿品采用同样的工艺流程外,大多数仿品是先采用注浆模制,在模制成型的同时亦模制出刻划花或剔划花纹样,然后再用刀具对模制出纹样进行精细再加工。这种用模制和刀刻相结合制作出来的刻花和剔花纹样,也具有生硬和呆板的特征。与真品相比,虽然貌似但神韵和风格亦有明显的差别。至于印花青瓷纹样的制作,绝大部分仿品都不同于真品的工艺流程。真品的制作工艺是先拉坯成型,待可以拿起时放到印花范上印出纹样,最后再修坯挖足定型。而仿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不了利用印花范具印制器物纹样的技术,又为了使所制作的器物在造型和纹样上与真品相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仿制时就改用了注浆模制的方法。解决了既能注浆成型,又能制出印花纹样的问题。但由于制作工艺完全不同,在器型和纹样上均留有注浆模制的种种痕迹,与真品容易区别。近年来,有仿制者解决了拉坯后用印花范具制作印花纹样的难题,部分后仿印花青瓷器开始恢复古代的印花装饰制作工艺,所作的仿品与前大有变化,与真品比较接近,但只要我们从前几种要素上做综合性观察和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仿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