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耀州窑各时期胎釉之特征






[日期:2011-03-02]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 [字体: ]
  金代胎釉 到了金代,耀瓷的胎体淘洗仍比较细,但胎骨总体呈黄白色,有小气孔,烧结度和致密度不如宋器。从金代文化层出土的大批青瓷观察,此时的青釉瓷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青瓷,有青釉和月白釉两类品种,所烧造的产品,在局部方面尚有新的发展;后期的青瓷,则开始了逐渐衰退的趋势。
  金代前期的青瓷胎,呈浅灰色,且略微偏褐。胎体质地很均匀,但致密不如宋器。从窑场发掘出的泥料加工工具观察,宋金两代使用相似的有碾槽来粉碎原料,但金代的加工工艺没有宋代精细。因此,粉后的泥料虽很均匀,但颗粒相对要大些。这是区分宋金两代青瓷胎体的重要特征。此时青瓷的器釉,很少见到宋代的橄榄色青釉,多见豆青和翠青色。金代的月白釉瓷,器胎的质地亦均匀致密,其特点大体与同时期的青釉瓷相似,但胎色略白,釉呈青白、白灰、灰白筹色。釉的透光性比较差,是耀州窑历代青瓷中玻璃质透亮感差、但玉质感最好的瓷釉。此种月白釉青瓷,创烧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初烧时的釉色,青中显白,与该窑传统的橄榄色或豆青色很不相同。晚宋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层也比较薄。其时,还常在盘碗之类的内壁或内心加饰印花装饰。到了金代,此种色釉品种的青色大大减弱,而白度明显增强。其上乘产品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隐隐透出青色为特点,一般产品的色釉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因为产品以白和青调为特点,也曾被有的学者称之为“耀州青白瓷”。此类耀器多为素面,因造型浑圆敦厚,釉的粘稠度大,釉层亦加厚,釉的质地如玉似蜡,其素面之器呈现出一种洁净如美玉的温润含蓄之美。
  从金代后期开始,耀州窑烧制青瓷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工艺以提高产品数量为重点。为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该窑的生产方向改为专为大众烧造大路货。所烧的青瓷,其面貌与创烧以来的各个时期均不相同。器胎呈淡土白色、浅黄色或白中微黄、白中微棕黄等色。脸上颗粒均匀,但致密度和精细度略差。青釉呈青黄、黄青、姜黄等色。此时的器釉中出现一种明显的特征,即碗、盘之类圆器的内心多因刮釉,出现了一个环状的元釉圈,形成了一圈涩胎现象。
  金代除烧造青釉明白釉、姜黄釉瓷器外,还烧造黑釉、酱釉、黑釉酱斑与结晶釉瓷。
  元明胎釉 元明时期是该窑烧瓷从衰落到终烧的时期。随着王朝的更替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宋以后的耀州窑场由于地处封闭自守的渭北高原,产品的供销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影响以至决定了该窑烧瓷的生产方向,从昔日烧造上乘高档青瓷,改为烧造当地和周围民众所需的日用大路粗瓷。生产方向上的重大改变对其瓷器产品必然产生重要影响,造成此时生产的胎釉比以前各时期的都要粗略。根据产品特点,该时期又可分为元代前期、元代后期和明代两个阶段。
  元代前期的产品,以姜黄釉青瓷为多。与金代后期相接近,但更粗略些。器胎呈土白、土黄、黄白色,底足露胎部位或呈土黄色,或呈棕黄、棕红色。釉多姜黄色,少数青黄色。器内施满釉,多数有无釉圈。器外姜黄釉施釉的部位:初期与金代后期相似,为通体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随后变为器外通体施釉,但器外底和器足无釉露胎。除烧造姜黄釉青瓷外,元代前期还烧造黑釉、酱釉、茶叶沫釉、白釉瓷,及少数白地黑花瓷器。
  元代后期和明代,变化很大。姜黄釉青瓷的烧造己降为少数,且产品的胎和釉更为衰落。器胎多呈土白、土黄色,底足露脸部位往往为棕红、棕褐色。青釉除姜黄色外,还见黄色、黄褐色、青褐色等色调。器外少见满釉,多见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等现象。此时期该窑的瓷釉,多见白釉和白地黑花瓷,还有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瓷。器物施釉的部位,大体与同时期的姜黄釉青瓷相似。
  以上介绍了耀州窑各历史时期青瓷器的胎釉特征。下面我们将耀州窑历代青釉瓷的胎、釉组成分别列表示意,以便让大家从化学成分组成上进行认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