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钧窑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日期:2011-02-28]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第四期 衰落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烧杀掳掠,使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破坏。作为官办窑场的钧窑与其它名窑一样,也被迫处于申断荒废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金之间对峙阶段,战争相对减少,使社会有可能进行较为正常的生产活动,钧瓷在北方广大地区,即金人统治区内也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缓慢的发展,但与整个北宋时期钧瓷制作水平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造型大多为碗、盘、罐、瓶、炉等,纯属于民间生活实用品,制作不甚规整。
  釉色以天青云蓝为主。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
  器表一般施满釉,但底足露胎元釉,胎质也较粗松。
  有少数带紫红斑的,但色彩不艳且不自然,多是由于烧成温度低而引起的。
  第五期 复兴时期 元代由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受海外贸易的刺激,陶瓷手工业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这时南方的景德镇已逐渐成为申国的瓷业中心,但北方制瓷业的发展并末停滞不前,钧窑瓷器也是如此,无论是造型,还是产量都较之金代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烧制钧瓷的窑口也不再仅局限于河南一省,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并最终形成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甚巨的钧窑系。
  纵观这一时期钧瓷生产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凡点:量大质粗。元代钧瓷已成为北方地区人民最为主要的生活用具,虽然各地的瓷窑纷纷烧制钧窑瓷器,但数量的不断增加并末相应带来质量的提高。
  器物尺寸加大,是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大的钧瓷瓶大约在70厘米左右,这是宋、金钧瓷所不见的。
  堆雕、搂孔技法的运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的香炉和楼空瓶是这一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
  釉色主要以天蓝为主,少数带紫红斑的也显得较为呆板,不及宋钧自然。
  器物多数施釉不到底,且底足露胎。烧制方法全部采用垫饼垫烧。
这一时期为了满足民间对钧瓷的大量需求,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纷纷设窑,烧制钧瓷,这对钧瓷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瓷窑对钧瓷生产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作法,使这一时期钧瓷的胎、釉显得较为粗糙,乃至最后,几乎失去了钧瓷的本来面目。至元末,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终于停止了延续几百年的烧造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