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青花胭脂水云龙纹扁瓶
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瓷业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古铜器考》),是对这一时期瓷业成就的赞叹。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清廷选派督陶官有着密切的关系。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被派驻景德镇督陶近30个春秋,成绩斐然。唐英初为督陶协理,乾隆四年(1739年)升为督陶官,因此一般人将乾隆时期的官窑称为“唐窑”。
唐窑瓷器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乾隆时期既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高峰,也是走向衰退的转折点。而乾隆官窑的兴衰与唐英主事的始末相始终。
唐英初对制瓷业并不内行,但此人聪明好学,博才多艺,对诗、书、画、印,以及音乐、传奇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在此基础上督陶,加上他本人刻苦钻研又能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成了深谙土脉、火性、诸料的专家,这无疑推动了当时官窑瓷器的生产。唐英晚年因身体条件及地位的改变,不能驻厂督造,只每年到景德镇巡视几次,或赴京取样,起着遥领的作用。这对御用瓷生产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唐英注意培养接班人。从故宫《清档》及《唐英陶务年谱》来看,老格和六十三是唐英的两名得力助手。唐英每次巡视,都能“将烧造一切事宜与伊细行研究”,传授制瓷知识及陶务经验。唐英以督陶为己任,年迈体弱时,曾一度向皇帝提出申请,想辞去九江关职务,“专司窑务”,但未能获准。在此情况下,窑务主要由老格协助办理。当时制作了不少精巧的新式样瓷器以供御用,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乾隆二十一年唐英去世,九江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瓷务的官员换了三四任,但他们都不如唐英对业务熟悉,幸好老格在厂,使景德镇瓷务还能顺利地进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老格也年迈去职,离开了景德镇。此后,督陶官员贪赃昏聩,将景德镇多年留存的样瓷据为己有,致使唐英、老格建立的官窑基础被破坏,瓷器质量逐渐衰退,所以乾隆时期瓷业应以三十三年为转折点。正如近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云:“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深厚之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花卉凤纹象耳方尊
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双耳瓶
乾隆斗彩人物进宝纹大瓶
乾隆仿官釉水仙盆
乾隆轧道花卉纹瓶
乾隆广彩大碗
主要品种
一、釉下彩——青花、釉里红
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明清两代大量生产,但在许多介绍瓷器的书或有关研究文章中很少谈到乾隆青花瓷器,可见乾隆青花品质平平,但结合传世品可看出其特色。
乾隆早期青花的制作水平接近雍正时的水平,喜仿明代永、宣青花瓷。如仿制明永乐青花莲瓣鸡心碗、折沿盆、无档尊,仿明宣德青花把莲盘、青花地白龙高足碗等。纹饰方面更是效仿永、宣“苏麻离青”的黑斑和靛蓝青色相映成趣的特色。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腹部画有桃、蝠、山海,工匠为了表现画面纹饰的立体感,用青料加重点染某些部位,以使产生酷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其蓝中存白,对比强烈,形象地表现出山石、桃实的质感,这是唐英督陶时在绘瓷技法上的独创。
乾隆中后期的青花瓷器中还有泛浆白色釉地青花、亮青釉地青花,色调青翠明亮,纹饰清晰。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在乾隆青花瓷器中还有黄地青花、冬青地青花、洒蓝地青花等,有些为乾隆时民窑产品。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的一种彩绘瓷器,由于工艺上的局限性,铜红料不易烧制成功,所以元以后至晚明一直没有得到大发展。到了清代雍、乾时期,釉里红的烧制技术有很大提高,与青花一样,成为瓷器的重要装饰之一。乾隆釉里红瓷器在传世品中占一定比例,纹饰线条有的浅淡或偏暗,但其产品仍能表现出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更新颖的是出现了豆青地釉里红、天蓝地釉里红、黄地釉里红或青花与釉里红合绘一器的成功之作。
二、釉上彩——珐琅彩、粉彩、斗彩
乾隆时期釉上彩瓷有粉彩、珐琅彩、斗彩、五彩、三彩以及多种色地彩瓷。品种繁多,五彩缤纷,新奇之器不可胜数。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乾隆珐琅彩融合西洋画法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本人也亲自过问珐琅彩的制作,如在乾隆六年曾谕江西造瓷器处调瓷器匠人进京,补充绘画人员,又令太监将珐琅料送造办处存储。此外,又命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亲自烧制珐琅彩瓷器,造型、花纹、款式均依旨而行。由此可知乾隆皇帝最初对珐琅彩亦颇重视,故其制作亦有一定规模。与康、雍相比在纹饰、绘画上有区别,首先在题材方面,除山水花鸟外新增仙山楼阁,其画中的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的绘画运用了中国绘画的界画法,描绘精确工整,衬以山水人物,并且书画相配,庄重典雅。另外是带西洋味道的纹饰,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或仿西洋画珐琅效果。乾隆年间仍有许多欧洲画家供职内廷,中国画家由此而吸取了欧洲绘画的透视技法而用于珐琅彩瓷画上。如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双耳瓶,用西洋绘画技法临摹西方人物和景色,整体格调别致,独树一帜。另外,创烧了珐琅彩墨彩器。台北故宫收藏一件珐琅彩墨雪景瓶,工匠仅用赭、墨和粉白就描绘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动人情景。
2.乾隆粉彩广泛应用珐琅彩料
珐琅彩料原为进口料,到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宫廷里才能成批配制。雍正七年,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于十二月二十日炼得多色珐琅料六十斤陆续画活计用讫。”这些彩料除供应清廷“珐琅作”所需外,同时还供给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珐琅彩料的大量配制使得乾隆时期彩瓷得以广泛运用珐琅料。或以珐琅料描绘纹饰,或以珐琅彩料为色地再加饰其他多种彩。乾隆时期彩瓷以珐琅彩、粉彩为主,有的加绘墨彩、青花、金彩或“五彩”中的透明绿。如何施彩则根据器物纹饰的设色要求而定。在这类器物中,如盘、碗一类的圆器内壁加绘青花纹饰,俞显别致。
粉彩、五彩、珐琅彩、墨彩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粉色色泽柔和,温润淡雅;五彩浓艳,透彻明亮;珐琅彩瑰丽,凝厚无光;墨彩清晰,素净雅致。把这几种彩综合运用在一件器物上则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乾隆各色釉大瓶,俗称“瓷母”,从目前所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传世真品仅此一件。通高86.4厘米,全器共施各色釉及彩达13种之多,有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珐琅彩、青釉、红釉、蓝釉、窑变釉、哥釉、官釉、松石绿釉、酱釉等;全器纹饰共15道,分别由金彩弦纹隔开,这样硕大的珍品集高低温色釉和釉上、釉下装饰于一体,足可以证明乾隆时期在施釉用彩方法上的创新和进步。
乾隆斗彩瓷器与粉彩瓷一样,也采用集多种施彩工艺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器表纹饰在青花线内以填彩为主,同时加饰粉彩、金彩,或用青花渲染局部纹饰,使画面非常鲜艳夺目。更为突出的是出现大型斗彩陈设品,如北京故宫藏斗彩人物进宝纹大瓶,高达70多厘米,它借鉴国画写意用墨的方法描绘青花粉彩纹饰,十分罕见。
3.用粉彩工艺制作大量象生瓷
乾隆时期,粉彩的装饰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多种艺术手法模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的“象生瓷”。而且仿什么,像什么,准确地表达出所仿物品的色感和质感,使粉彩瓷器在乾隆时期出现一种新的繁荣景象。故宫旧藏乾隆粉彩瓷器传世品中,仿工艺品的有仿朱漆描金器、仿明代法花器、仿竹编器,仿动植物的象生瓷有海螺、鸭、鸡、象、鹤、螃蟹、残荷、灵芝、松柏以及干香橼、石榴、荔枝、樱桃、板栗、核桃、莲子、花生、瓜子、红枣等干鲜果品,此外有仿木纹釉、仿松石绿釉、仿珊瑚釉、仿玉石釉、仿斑竹釉等。还有许多形象化的器物,如红地描金彩书式石章金钟笼、卷书式笔筒、灵芝式笔架、树根式花插、包袱式双连瓶、石纹山子等等。这些粉彩象生瓷,无论形态、色泽,还是质感,均惟妙惟肖。
4.胭脂彩应用取得新成就
胭脂彩是珐琅彩中的一种色料,色泽宛如红胭脂。它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金配制而成的,俗称“胭脂水”,非常名贵。康熙时期已烧制成浑然一体的胭脂水小瓶。乾隆时期的独特之处是用胭脂水彩绘器物纹饰,形成别具一格的纹饰色彩。例如以蓝及胭脂红二色绘图案,纹饰鲜明,色泽清丽协调。以胭脂彩代替釉里红绘画纹饰,还可保证烧成质量。因为釉里红瓷器制作甚难,需要恰到好处地还原气氛才能烧成。而胭脂彩只需在釉面上绘画,然后经窑火烘烧即成。乾隆青花胭脂水云龙纹扁瓶用胭脂彩绘两条矫健的行龙于青花朵云中,纹饰清晰生动。
三、单色釉
乾隆时期有各种单色釉瓷器近20种,主要在雍正时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仿制宋代各名窑作品。乾隆皇帝与雍正帝一样,对宋代汝、官、哥、定、钧及龙泉等名窑产品特别垂青,在清宫档案中有许多皇帝御批仿“内发旧器”的记载。
仿官釉水仙盆就是乾隆十年传旨让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御窑仿制的。其釉色匀净,造型规整,有的盆底还刻有御题诗,反映乾隆皇帝对宋官窑瓷器的赞赏。
乾隆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釉色品种,如松石绿、葱心绿等,器身模印纹饰,或加饰金彩。金彩均鲜艳光亮,纹饰雍容华贵,很有乾隆盛世时期的特色。
又有单色釉瓷塑式器皿,如龙泉釉鸡形熏、粉青釉天鸡形花浇等,也十分新颖。这说明乾隆时唐英督陶在单色釉瓷器上并不一味摹古,而是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
纹饰
乾隆瓷器装饰花纹一般是按朝廷送来的图样或意旨设计的。《乾隆记事档》对瓷器的式样画面都有具体规定,不能随便改动。综观乾隆陶瓷纹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运用缠枝莲纹,以缠枝莲纹作主体,加饰双龙、双凤、鸳鸯、蝙蝠、蟠螭、八仙、八吉祥、三友、折枝花果、牡丹、菊花、荷花、月季、灵竹、子母鸡、婴戏、鱼、方胜、肠等,组成各种寓意祥瑞吉庆的图案。构图多为规整的多层图案装饰,少数为写实的绘画。
乾隆珐琅彩瓷器除在白地薄胎上绘花鸟纹饰外,大都以不同的彩色釉为地,再用一种状如绣针的金属工具拨画出一种细如毫芒的凤尾纹(俗称“轧道”),非常精细。这是乾隆时期开创的新工艺。《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经常提到的“锦上添花”器皿便是此类器物。这类器物在乾隆彩瓷中为数甚多,无论圆器或琢器都饰有凤尾纹,在凤尾纹地上彩绘缠枝花纹者更是别具一格。这种“轧道”瓷极为费工,乾隆朝以后各代也曾仿制,但均难达如此精细的水平。
受西方文化影响,乾隆时期瓷器上还出现了许多西洋人物画面及“洋花”图案。仿石釉粉彩西洋人物纹盖盒、珐琅彩西洋仕女图葫芦小瓶均为典型实例。但应该指出的是,瓷器上所画的西洋人物,虽然画工精细,但宫廷画匠们只能画其“意”,不能画其“神”,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童依华先生在其《清代画珐琅》书中说:“西洋仕女之头至胸部则非中国画工所能克服,人物之绘画雕塑,首需学人体之结构,如骨骼及肌肉之解剖,这却不是中国画家所熟悉的。所以多见西洋仕女,颈部有如大脖子似的一圈浅色,而低胸服装之处理亦多缺点。”
所谓“洋花”,是将中国传统的牡丹花叶变形,绘成西方喜闻乐见的曲线纹饰,具有西方装饰花纹的风格。乾隆时,不少缠枝花图案是由“洋花”组成,格调十分新颖。
造型
乾隆瓷器的造型繁多,生活用品、陈设品、玩赏品、文具等无所不备。不少传世品为御用品,或皇太后万寿时的贡物,工艺精巧。据《陶冶图编次》介绍,乾隆时制瓷分工极细,有拉、印、雕、旋、镶、锥、拱、削、镂诸工艺,形成专业性的工匠队伍,为造型的精益求精、品种的不断增多创造了技术条件。综观乾隆瓷器,其造型最为突出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它与挺拔的康熙瓷和优雅的雍正瓷相比,截然不同。
镂雕瓷系采用镂空和雕刻的技法制造出来的瓷器。将瓷胎镂雕出各种花纹和图案,通常称作“镂花”,现称“通花”。这种制瓷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南方早期青釉瓷器上就曾出现过,后来各代制瓷匠师们也曾采用,但大都比较粗糙。清乾隆时期制瓷的镂雕技法有了突出的发展,其镂空转心器、通体镂空器等,凸显了精湛娴熟的制瓷技艺。
外销
雍正、乾隆是我国瓷业高度发展时期,此时销往欧洲的瓷器数量也达到高峰。到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建立了频繁的贸易联系,几乎每年都有船只到中国。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1729~1795年(雍正七年至乾隆六十年),来广州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有231艘,从广东返回荷兰时船上带回的货物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瓷器,每年运往荷兰的瓷器达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运到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1750~1781年(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32年间,运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可见乾隆瓷器外销之多。
乾隆外销瓷的品种主要是青花和广彩。青花瓷器中大部分是餐具。为了适合欧洲人的审美观,从造型到纹饰都按照欧洲人喜欢的式样烧制。198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乾隆十七年沉船里的瓷器,10万件中就有9万件是乾隆外酱釉里青花山水花卉纹碗,与乾隆官窑产品截然不同。
广彩瓷是雍正至乾隆时外销商品瓷,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云:“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制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可见广彩是直接为了适应外商的需要而生产的。广彩品种很多,如大瓶、大罐、大碗,还有西洋式餐具、带柄茶杯、带柄饭碗等,其器身纹饰为西洋人物山水画,或外国徽章等图案,都是按照西洋艺术特点绘制的,更符合西洋各国订货的要求。至今,广彩瓷器在欧洲许多国家仍有遗存。
总之,乾隆皇帝在位60年,经济繁荣,他本人崇尚奢华,酷爱各种工艺品,对烧制瓷器亦是刻意求精,加上督陶官唐英的干练与才能,使乾隆时期以景德镇为主的瓷业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