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自古以来就有开辟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已发现的窑址有龙海的洛滨山窑,云霄的水头窑,漳浦的竹树山窑、罗碗井窑、赤土窑、南山窑,诏安的肥窑,东山的磁窑等。入明至清以后,漳州地区仍继续生产青瓷和青白瓷,随着漳州月港的兴起,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漳州开始以生产外销的青花瓷为主,兼烧各种单色釉瓷器,其生产的单色釉瓷部分为外销,而多数属于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由于市场的竞争因素,单色釉瓷器的生产品种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漳州窑的瓷器主要以生产青花瓷为主,同时兼烧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米色瓷俗称米黄釉 、绿釉瓷等数量不少的单色釉瓷器。
一、平和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
在南胜、五寨众多的窑址中,从调查采集与考古发掘的标本看,有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等,尤以白釉瓷、青瓷、蓝釉瓷、酱釉瓷为大宗。白釉瓷的器型有大盘、碗、罐、瓶、盒、碟,以盘、碗、碟为多见。一般器物通体施釉,足内不施釉,部分有不规则溅釉现象。大的白釉盘、碗足底有粘砂的砂足现象,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白釉瓷一般没有装饰,少部分在釉下有随意刻、划花纹饰。青釉瓷的器型有盘、碗、炉、罐、洗、碟、盂,其它器型较少见,以青釉炉、罐、碗最为多见。青釉色彩可分为仿龙泉及景德镇窑的影青、梅子青、蟹壳青,釉层较薄,釉色莹亮。大件器物一般施釉不及底,小件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部分足内未施釉。青釉瓷的器物大多有刻、划花纹饰及饰以各种写意花草、龙凤等瑞兽动物为多见,如青瓷香炉,胎质灰白,烧结度好,胎体较轻薄,一般内外底不施釉,在腹部有刻划花纹饰,香炉底部有挖底,为兽首足、兽足,足往外撇,小件香炉有的则用圈足;青瓷碗的胎体比较厚重,圈足较大,足内修胎平整,采用圆形垫饼支烧,与青花瓷用砂垫烧形成鲜明对比。在南胜、五寨的窑址中都有生产青釉瓷,其中在五寨的洞口、陂沟、通坑下营、城仔迹、蛤蟆石等地点的废品堆积中,可以采集到大量的青瓷器标本,在这些地点的山谷有很多的窑炉遗迹,有的以生产青花瓷为主,有的显示出以生产青釉瓷为主。蓝釉瓷的器型有盘、碗、杯、盒、炉。以大盘、大碗、炉为多见,小件的杯、盒较少见。蓝釉瓷属于仿景德镇窑,有的在胎坯上刻划莲塘鱼藻、花鸟、瑞兽、折枝花等纹饰,再施较薄的蓝釉,使之刻、划纹饰与釉色相映成趣。有的在器体施蓝釉再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发现烧制蓝釉瓷的窑址有南胜的花仔楼、五寨的大垅、考塘、后巷等地。酱釉瓷有盘、炉、杯、水注、碟、药捣、鸟食罐。已知生产酱釉的窑址有五寨的大垅、后巷、洞口、陂沟、杉仔下、南胜花仔楼等地点。
二、东溪窑的单色瓷器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而分属两个县不同的行政管辖,它们在历史上同属一个整体。从调查中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后坑窑、水尾、上虾形、下虾形、白叶坂、吊拱、扫帚石、洪门坑、橄榄坑、马饭坑等地点,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采集到的标本可以看出上东溪、下东溪都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相对而言下东溪单色釉瓷器比上东溪的品种要多些。东溪窑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米色瓷、绿釉瓷、酱釉瓷等。器型可分为日用器、陈列器和捏塑类。日用器有碗、盘、盅、盏、杯、罐、盒、勺、匙、壶、水注、鼻烟壶、绣墩等;陈列器有炉、瓶、鼎、觚、灯台、笔筒及人物佛像;捏塑类有人物、十二生肖、瓜果鱼禽、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