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来龙泉地区厚釉技术的产生、发展、兴盛轨迹较为清晰,其工艺形成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多次施釉的工艺,如大窑、金村、溪口等窑址的南宋晚期地层中发现的生烧坯和素烧坯标本断面即可观察到有明显的三层或四层施釉痕迹。
龙泉窑瓷片标本断面
断面可观察到有明显的三层或四层施釉痕迹
二是釉料配方的改变,使原本透彻见底的釉层获得厚如堆脂的效果。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浙江省轻工业厅的测试结果,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釉中氧化钙的含量相当高,基本上属于石灰釉的范畴,所以虽然釉面光泽感很强,釉层透明,但高温烧造时其黏度比较低,易产生流釉现象。
南宋 龙泉窑青釉折沿洗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釉中钙的含量较以前大为降低,而钾和钠的含量有显著提高,这使得烧成的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至变大,从而呈现如美玉一样的独特风格,这在釉料配方上是一次重大改进,给龙泉窑瓷器发展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宋龙泉窑青瓷“河滨遗范”款盘高四·一厘米口径一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官窑瓷器中同样存在多层厚釉的复杂工艺,其产品具有紫口铁足、釉面开片等特征,这与在龙泉窑地区溪口瓦窑垟、小梅瓦窑路等窑址中出现的厚釉产品非常相似。
而南宋官窑产品在胎釉特征、器形等方面,又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汝窑瓷器十分类似,这恰合《坦斋笔衡》所说「袭故京遗制」。
宋龙泉窑莲瓣碗衢州市博物馆藏
衢州市柯城区浮石乡瓜园村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年)史绳祖墓出土
此外,在低岭头、开刀山等越窑窑场也有烧造厚釉产品,其配釉方法与南宋官窑一样,都已被证实是受汝窑影响的结果,不过目前难以确定其受影响的具体时间。
由此可知,浙江地区窑址出土的厚釉器物与传统越窑青瓷不同,是汝窑风格的延续。
南宋六陵出土的龙泉窑瓷器残片
对于龙泉窑这样的民间窑场,市场需求是其产品发展的主要推手之一,厚釉产品的出现正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
宋代文献中记载「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于此」,「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这反映出南宋时期江南的社会状态。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定都临安后,北方人大量涌入南方,也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北方文化,其中对汝窑风格瓷器的偏爱就是不可忽视的一项。
当时北方窑场由于受战乱的影响基本停止生产,或只能生产一些质量较差的产品。因此,江南地区强烈的市场需求,是龙泉窑出现厚釉青瓷的原因之一。(原文作者:白炜(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助理馆员)原文来源:《紫禁城》2019年7月刊《青翠之间 宋代龙泉窑瓷器风格嬗变》(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