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定窑中的“紫定”






[日期:2016-05-09] 来源:宋瓷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定窑”瓷器是我国宋金时期最珍贵的艺术珍品之一,从晚唐到宋、金,定窑一直为宫廷和官府烧造贡瓷。定窑所取得的成就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明清时期品评古瓷的书籍中,更是将定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自晚唐至金代,白釉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品种。以其胎体坚致、釉色洁白、造型精美,以刻花、印花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先进的覆烧工艺著称于世。除此之外,定窑也兼烧少量的黑釉、酱釉瓷器,还有个别描金彩的作品。这些罕见的品种在古籍中被称作“紫定”(“定州红瓷”)、“黑定”以及“金花定碗”。其中“紫定”以其稀缺、珍贵令世人瞩目。其颜色是“红”还是“紫”自明清以来在学术界和藏界颇有争论。

      有关“定州红瓷”或“紫定”明清以来的陶瓷专著多引用以下三篇文献:
      其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1037年——1101年)《试院煎茶诗》中“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一句。
      其二、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赠,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其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定窑篇:“古定器,俱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以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队者。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以上三处记载当以北宋时最为可信。“定州红瓷”的提法始于北宋,而“紫定”的提法最早则始自明代的曹昭。
      “定州红瓷”在宋仁宗时代已是王公大臣去讨好皇帝宠妃的非常珍稀的贡品。由于它的稀缺,使得后人难觅其踪。即使是酷爱古瓷的清乾隆皇帝倾全国之力也没能一睹“定窑红瓷”的芳容。屡屡发出哀叹和遗憾。乾隆皇帝在多首赞叹定窑诗词里表露出这种情怀:
      其中:《咏定窑瓶子》曰:“北定州陶佳制多,白如脂玉未经磨。空传紫色和黑色(见《遵生八笺》,然今惟白色者多),那辨宣和与政和。不琢花纹孰素后,独称质品轶文过。丹泉周冶兹真否,望古徒致兴。”
      《咏定窑碗》曰:“粉定传宋制,尔时犹厌芒。至今珍玉润,入夜拟珠光。訾近誉其古,尚圆岂必方。东坡琢红句,想未酌之详。”按今时所见定窑皆白色,上者谓之粉定,次者谓之土定,未见有红色者也,乃苏轼《试院煎茶诗》有“定州花瓷琢红玉”之句。考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云云,似当时实有此一种,然何以今时白者不乏流传,而红者即 垦薜暴之脚货亦绝不一见耶?岂当时不过偶一陶制,后遂禁止不作,而轼因逞词重耶?因成此什,并识如右。”
       从乾隆皇帝上述诗句中可知,博览群书的乾隆皇帝对苏东坡《试院煎茶诗》、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以及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烂熟于胸,对紫定(定窑红瓷)的研究是不次于后人的。只是由于难以见到实物,乾隆皇帝一直处于一种迷茫和惋惜之中。
       乾隆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根本没见过“紫定”实物的明清以降的陶瓷著述人,诸如:郭葆昌撰《瓷器概说》、黄矞撰《瓷史》、清代唐铨衡《文房肆考》、梁同书著《古窑器考》、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等等之属皆为人云亦云之论,难见其真识卓见。

      综上所述由于“紫定”(亦即定州红瓷)甚为珍稀,传世和出土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紫定”(亦即定州红瓷)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深入精确,这也为“紫定”蒙上了扑簌迷离的面纱。
      古陶瓷研究,最重要的是以古窑址、古墓葬及其他古遗址出土或流传有序的传世实物为研究对象,否则惶论其真伪和价值。自上世纪20、30年代我国近代著名陶瓷学者叶麟趾先生最早发现定窑遗址到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通过对考察定窑遗址收集到的瓷片以及建国后发掘出土实物资料研究,明确认为:“定窑大量烧白瓷,少量烧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镇江章珉墓出土定窑酱釉瓶一对,这种酱釉应是《格古要论》所说的紫定。”这些论述为引导“紫定”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