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北流古瓷 掩不住的荣光






[日期:2010-07-07]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字体: ]

  古窑重见天日

  破碎的碗砾与陶片遍布河岸与山边,拨开浓密的草丛,隐约可见一个个黑咕隆咚的洞口。那些古瓷窑遗址,是否在静静述说往昔的荣耀与遥远年代的秘密?

  朱德三是较早发现古窑秘密的人。195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小学教师朱德三在北流河上游岭垌田间劳作,突然“嘡”的一声轻微脆响,挖到一只小瓦缸类的东西。再挖,似见模糊的字迹。祖辈都是陶瓷工匠的朱德三敏感地提醒自己,这东西是宝物!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拣起来——那是一只瓷器印花碗模,草抹水洗后,竟露出“绍兴二年壬戌岁梁二郎号记”清晰圆润的字样。他一阵狂喜,赶回家翻书查阅,得知“绍兴”是宋代的年号,“绍兴二年”是公元1132年。那么,这碗模已是近千年的古董了。然而,在对文物并不崇尚的年代,发现碗模的朱老师惟有用木箱子珍存宝藏。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个略显疲惫的青年从北流河下游的藤县溯江而上,直抵上游的北流平政岭垌村。这青年是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韦仁义。他被岭垌漫山遍野的碗砾与陶片吸引,黄昏时邂逅一位老人,闲聊间,老人说:年前去世的朱老师家有一只古碗模,说是宝物,可谁相信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韦仁义找到朱老师的后人,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被验证了——岭垌,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竟是宋代南方一个重要陶瓷生产基地。不久,自治区博物馆几位考古专家在地、县两级文物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对岭垌古瓷窑进行考察,发现了有“宣和三年”、“绍兴十年”、“乾道六年”、“淳熙四年”等年款的瓷器印花模,还有碗、盆、杯、碟等数百件瓷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中午。岭垌村民林宝在一座古瓷窑旁发现一只有“开禧丁卯腊月陵水何绍先掘工”字样的瓷器印模。1995年6月,一个夏风吹拂的傍晚,岭垌小学学生窦东元在岭垌圩头河岸拾到一只有“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郎制”字样的精美雕花纹碗模。据说与其相同类型的碗模全国也仅出土数只,这引起了陶瓷考古界的重视。不久,区内外数十名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岭垌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考古挖掘,挖出了数千件宋至民国各个时期生产的陶瓷器和数件弥足珍贵的陶瓷模具。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教授认为,岭垌古窑挖掘出大量影青瓷器,生产时间大多在南宋中后期,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书这样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与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陪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